都说咱们观众不好糊弄了,你看,这届学生其实更不好 " 骗 " 了。
所以,光找乐子还不够,下一步,是让人真正爱上语文。
听着或许有点虚幻,但看完节目的本人,都重燃了对阅读的热情。# 虽然不知道能持续多久 #
就拿勾文君老师的课来说吧。
她讲的《雨巷》和《蒹葭》,都属于中小学必读的诗文。
到了这种人尽皆知的高度,似乎什么解读都已经穷尽了,但她立马找到了另一个打开方式。
发现没有,哪怕大家都是第一次读《雨巷》,也会不约而同地选择舒缓的语速?
除了反复和排比的修辞,分行也是个巧思。
在按理不会断开的地方分行,看客就会下意识停顿。
——换句话说,不知不觉中,咱们已经陷入了作者设置的文字小游戏。
而且呢,这首诗的两个篇章,只改了一个词,其余一模一样。
可别以为是糊弄。
这一个飘、一个逢,立马达成 " 追寻→不得→继续追寻 " 的圆环。
这下好了,着迷的读者也能进入无限循环的阅读模式了。
同理,最早的《蒹葭》也是这个手法。
追寻,不得,是求而不得;
不得,继续追寻,就成了锲而不舍。
两首看似写爱情的诗,在老师的解读下,格局大大打开了——
人生百年,匆匆一瞬。我们是如此的渺小,我们能做的事是如此的有限。
但我们仍在坚持,为心中理想而奋斗。
从古至今," 人人都在蒹葭后,人人都在雨巷中 "。
——听完这句话起了一身鸡皮疙瘩。
原来,本人讨厌的从来都不是上价值,而是一些莫名其妙的上价值。
这位老师把一堂文本解读课讲成了享受,最后还能让听者 " 于无声处听惊雷 "。
冲着这功力,说句语文课天花板不过分吧?
此处的天花板,当然不仅指代这堂课,还有节目本身。
屏幕前的观众,和讲台下的学生们一起,快乐有了,收获也有了。
偶尔还能和老师一起,体验一下 " 超越永恒 " 的瞬间,还要啥自行车呢?
再回到创作本身,该夸还得夸。
择高处立,是山东卫视选择了语文教育这个冷门但有意义的起点创新;
就平处坐,看成品也懂,做到寓教于乐,还没有所谓的门槛;
至于向宽处行……
这就是为啥我在开头呼吁,节目组再出个《超级数学课》——
说不定,又能拯救一批自认和数学无缘的朋友。
至于本人,搓手等最后的总决赛。
本周日(10 月 2 日)20:30,锁定山东卫视《超级语文课》。
别忘了弟弟妹妹,儿女甥侄,有一个算一个,都一块安排上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