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写的也是一段真实的历史。
1945年4月,日军为扭转败局,意图争夺位于湖南的芷江机场,因而冒险深入湘西山林。
结果,遭遇了中国军民的猛烈反攻。
竿军用弓箭,用陷阱,用砍刀,用自己的皮肉骨头去抗争。
湘西会战,是中国正面战场的最后一次会战,也是八年抗战最终胜利的最终预告。
最终,他们守住了这片土地。
也守住了尊严与自由。
最震撼的一幕:祭司"傩公"在战场祈福
何以说它"真诚"?
原因在于,《血色湘西》虽以抗战为题材。
却始终把眼光投射在,真正美好的事物上。
是土地,是流水,也是它们共同养育的人。
在战争题材中始终着眼人性的光芒,反而烘托出,我们所想守住的那份美好。
它更像是一个《红河谷》式的浪漫传奇。
当藏族公主丹珠的歌声飘荡在高原上时,我们记起的,不就是我们珍视的一切吗?
《血色湘西》的主题曲最后两句是这么唱的——
"高山有好水,甘泉酿痴情"。
这歌的格调起得很高,但最后却落在了一个颇为温柔的词汇上。
痴。
是人与人的缠绵,也是人对故土的依恋。
主题本是枪林弹雨,它却总是拐到人心最柔软的那角。
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真正有深度的佳作。
它歌颂胜利,也赞美人性。
铭记苦难,也记载爱意。
它恰恰告诉我们,先辈抛颅洒血的意义。
假期最后一天,我正好看到结局。
硝烟散尽,尸骨犹在。
我蓦地想起剧集开头,竿子营百姓端午祭祀的画面——
对着山川河流歌颂他们的英雄屈原。
可待到下一次祭祀,仍是同样的歌。
他们祭奠的,却变成战死的同胞亡魂。
这是一份对故土、对亲人怎样深沉、浪漫的爱。
在记忆已然淡去的时代,在一个人们渐渐失去兴趣的题材里。
也在一个举国庆祝的节日里。
我再度见到了让我热血沸腾,心为之一动的东西。
它不带丝毫的虚伪和投机。
而恰如那位老人跟我说的——
是最真诚的,对人性之胜利的讴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