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微博 @微博电影榜
但更多的就像《底线》和《操场》。
仗着自己是法律上的既得利益者,便无视案件当事人的意愿,甚至连事前告知的动作都没。
货拉拉跳车案司机声明,图源微博 @可怜的橄榄树
言至此,想必无需多说 " 改动案情是否不道德 "。
影视化必然涉及改动。
不论久远一点的《杀人回忆》《盲山》《踏血寻梅》,还是去年火爆的《开端》,这些质量上乘的改编作品,没有一个照搬自真实案件。
毕竟改编不是拍纪录片。
故事片有它艺术层面和剧情效果的考量。
关键在于,如何平衡得当?
这的确是个微妙又难把握的度,但说到底:
有道德底线的创作者,总会自觉警惕改编的介入是否会对当事人造成不该有的负面影响。
翁子光拍《踏血寻梅》,是对真实案件做了大幅改动的。
原型中的他杀,改成了女孩自杀,也属于是改变了案件性质。
但你很难说他没底线。
全片用大量篇幅刻画王佳梅(原型王嘉梅)从好学生堕落至援交少女的过程,借她一个人的悲剧盘剥其背后的群体性困境。
你可以戏剧化已有事实,也可以添加不存在的情节。
但,不要借着改编的挡箭牌,干杀人诛心的事。
因而《底线》的恶,其实不在于强行补全案件谜团,对案件做大幅改动。
而是,借着这些虚构的臆想,又一次痛伤了案件当事人。
再说。
作品烂了不一定被骂。
但人品烂了,挨骂是一定的。
说白了,《底线》里的女孩和司机,只是推动剧情发展的工具人而已。
除了前文提到的离谱改编,剧中还有些旁敲侧击的细节,看得飘是相当不适。
先是暗示女孩性格有问题。
强行给她的宠物狗加戏,增设 " 母亲不让养就绝食 " 的成长故事,塑造女孩叛逆不听话、打小性格就偏执的人设。
然后,妖魔化女孩母亲。
把母亲塑造成一个因对女孩有愧,要借严惩凶手来自我心理补偿的蛮横贵妇。
法官问话时,镜头刻意强调司机鬼祟的神态,加上诡异的 bgm,显得他坏心思贼多。
甚至,都不暗示了。
直接编造律师教唆司机妻子向法官行贿的情节。
如果你还记得。
在货拉拉跳车案一审宣判前的大半年时间里,由于案件披露的细节不多,其间的空白让公众浮想联翩,导致女孩和司机都遭受过网络暴力。
还一度恶化为贫富对立、男女对立的骂战。
有人质疑女孩跳车前被性侵,就有人回骂女孩自身也不干净。
图源豆瓣
有人延伸去聊女性独居的现实困境,就有人换个角度攻击女孩家境好,娇生惯养云云。
还有人仅因司机的底层身份,就断言是他造成女孩的死。
诸如此类对当事人污名化的猜测,直到案件细节逐一公布后才渐渐平息(但未完全停止)。
咱不求影视化对案件做多细致深刻的复盘,但至少别把臭名扣回当事人身上吧。
或许有人反驳:剧情最后也为司机 " 洗白 " 了啊。
那咱就来看看这个所谓的反转结局——
剧方为司机无中生有出一名重病的父亲。
用 " 父亲痛不欲生,请求儿子为他安乐死,但孝子于心不忍 " 的家庭伦理故事,合理化了司机的行为动机。
如果一个人足够惨就能为所欲为,那还要法律干什么?
再者,女孩呢?
借改编拉满了剧情冲突,赞颂了司法机关,也让司机一家在大反转后得到观众同情。
女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