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失去了生命,由始至终无法发声的她。
一次又一次地被污名化。
这,或许就是剧情最 " 反映现实 " 的地方吧。
当想象混入事实重塑出另一副 " 真相 ",若干年后,还有多少人记得真相原本的面貌?
一部电视剧而已,不至于吧?
不,如今时代不同了。
一宗去年发生、尚有谜团的案件,今年就被改编成电视剧播出。
高效有高效的优势,但不代表它就合理。
这是互联网时代的特色:
有了第一个,就衍生裂变出无数个。
包括谎言。
甚至,谎言的速度更快,影响更广。
一部影视作品为获取流量,不顾道德底线瞎编乱改,就有无数个嗅到腥气的人加入这场信息漩涡中,加速更具冲突性的 " 案情 " 传播。
图源 B 站
他们甚至不愿在标题加上类似 " 剧情 " 的提醒跟现实区分。
反而是踩着现实,直接以真实案情反转的口吻,把货拉拉跳车案描述成一桩冤案,把女孩说成是携带厄运的扫把星。
类似的自媒体二创,如今遍布全网。
飘在搜索引擎输入 " 货拉拉跳车案 ",结果显示的不是真实案件,而是清一色的《底线》版虚构剧情。
图源百度
而在《底线》以及那条点击量高达 50 万的 B 站短视频弹幕区,不乏有信了剧情,痛骂女孩的人。
真相已经面目模糊。
还仅仅只是一部电视剧的事么?
创作需要自由。
但正因我们处于互联网时代,创作者更需谨慎对待手中的自由。
你以为无足轻重的一次想象,或许就是套在他人身上的沉重枷锁。
你高呼着创作自由、艺术至上,替自己豁免道德上的义务,代价,却是死者的沉冤、活人的痛苦。
如此追求建立在他人伤痛之上的自由。
你根本没有资格追求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