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之大学》可以被看做是一部戏中戏。
三谷幸喜写下了一个修改剧本的剧本,创作了一个正在创作的喜剧。
既让观众得以见识到喜剧的高明巧思,也展示了喜剧创作的艰难过程。
而最重要的是。
他用这个反复打磨喜剧的故事,点出了喜剧最本质的来源,痛苦。
片中,最让编剧椿一痛苦的,是向坂。
或者说,向坂背后所代表的一系列阻碍。
当然,喜剧不是用来贩卖痛苦,也不是为了让痛苦合理化。
而是将我们的现实困境和负面情绪,进行消解的一种方式。
《笑之大学》里,椿一所面临的编剧的痛苦,相信是所有编剧都会遭遇到的。
即便是日本的三谷幸喜,也难逃此难。
但他并没有因为这种痛苦,放弃编剧这项事业。
而是将其写成一部喜剧的剧本,来化解这份痛苦。
自古至今,几乎所有的喜剧都是建立在痛苦之上。
远一点的,如喜剧大师卓别林的诸多经典。
《城市之光》的背景是经济大萧条,《摩登时代》的背景是血汗工厂,《大独裁者》的背景是纳粹崛起。
近一点的,如周星驰的《喜剧之王》。
也拿自己当年跑龙套的痛苦,当做喜剧的素材。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常说的,喜剧的内核是悲剧。
创作好喜剧之难,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
要把生活的苦咽下去,再把笑吐出来。
而另一方面,我们不能只将向坂的身份,简单地当做一个提出修改意见的审查员。
他其实也代表了一众「难讨好」的普通观众。
首先,他对喜剧迟钝,没感觉。
任何简单的搞怪、无厘头的滑稽,都不能逗乐他。
其次,他知识结构古板,很难get梗。
平时不爱看喜剧,甚至也不怎么爱看戏。
椿一写了一版解构版《罗密欧与朱丽叶》。
他却要专门去查资料,确认一个叫莎士比亚的英国作家,写过一本《罗密欧与朱丽叶》。
所以,他才让椿一把故事背景改成日本,人物改成观众熟悉的民间角色,并塞进很多日本特色元素。
这种本土化改编,其实就是为了针对像他这样的普通观众。
但内地许多喜剧类节目,却渐渐走向了一个小圈子。
就像《脱口秀大赛》第五季,被许多人吐槽,内部梗泛滥。
而且,大量融入了炒股、星巴克等城市化元素。
越走越窄的话题,也就逐渐跟普通观众渐行渐远。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他过于正经,严肃。
容易把笑话当真。
更容易上纲上线。
所以,像向坂这样的,是最容易被喜剧冒犯的一群人。
但问题来了。
这样的观众,要忽视吗?
前不久一期《圆桌派》,也邀请了两位脱口秀演员,讨论了这个话题。
当下的互联网时代,舆论变得越来越复杂。
所有的线上演出,都会遇到这样一个难题:
总有一部分人,会被冒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