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 年,王祖贤又赴韩宣传新片《水浒传之英雄本色》,参加了一圈韩国知名综艺。
走到哪都是欢呼与尖叫,主持人看见她夸张地表示:确实是真人,难以置信。
张国荣则是首位在韩国举办演唱会的华人歌手,1995 年《宠爱》在韩国卖了 50 万张,占到了销量的四分之一,比香港本地销量还多。
△ 张国荣在韩国
那时的港片,甚至会为了照顾韩国市场,提供 "特供版 "。
1992 年《家有喜事》在韩国上映时,就应韩方要求,加了一段张国荣耍帅的枪战戏,并大喊 " 英雄本色 "。
八九十年代,香港文化在亚洲的巅峰地位也与时势相关。
上世纪后半叶亚洲的很多国家地区都还处在比较封闭的阶段,香港,是名副其实的自由开放之都。
自由贸易,开拓探索的底色。
也决定了香港电影人的血液里,流动着一种 " 走出去 " 的基因。
03
千禧年尤其是 SARS 疫情后,港产片市场跌入冰点。
但很快,转机很快也来到香港电影人身上的最显著关键词是" 北上 "。
2003 年香港和内地签订《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开启了两地合拍片时代,香港电影人集体式迁往内地。
但在此之前,香港电影人早已有很多大胆尝试了。
八十年代内地刚打开一扇窗户,就有香港导演北上寻求合作。
1985 年的《似水流年》,让斯琴高娃成为第一位获得金像奖影后的内地女演员。
同一时期,李翰祥带着梁家辉来到北京,找到刘晓庆挑大梁,拍摄了几乎全内地班底的清宫三部曲《火烧圆明园》《垂帘听政》和《一代妖后》。
也因为这部电影,第一个吃螃蟹的香港演员梁家辉,被当时还处在戒严期的台湾封杀了三年。
九十年代,香港动作片在西方引发热潮,大批香港电影人闯荡好莱坞。
吴宇森和徐克,赴美拍摄盛极一时的特工动作片。
港片教堂里的枪战和白鸽,出现在美国电影里也毫不违和。
成龙、袁和平,把中国功夫带向全世界。
《黑客帝国》这样的科幻片里,被袁和平精妙地融入了中式武侠动作。
陈可辛到好莱坞加入了斯皮尔伯格的梦工厂。
因斯皮尔伯格的妻子很喜欢《甜蜜蜜》,又为陈可辛量身打造了文艺爱情片《情书》。
2000 年,陈可辛回到香港和陈德森合伙成立了 Applause Pictures,致力于打造全新的" 亚洲电影概念 ",以突破那时的资源整合、供产销模式。
而这正是现在 " 泛亚洲影视计划 " 的前身。
出产了钟丽缇主演的泰国经典情色片《晚娘》,李英爱主演的韩国爱情片《春逝》。
当然影响力最大的,还是那部港韩泰联合拍摄的恐怖大片《三更》。
包括陈可辛在内,三个导演,三个恐怖短片。
也让黎明拿下了他从影生涯的第一个影帝——金马奖最佳男主。
陈可辛说,其实自己早在九十年代就意识到内地将是个十分重要的市场,只是当时还没要找到开阔它的路。
当时我知道中国市场越来越大,我第一次去内地是 93 年,已经知道这个市场很重要,但是还不能融入,自己还有很多隔膜,很多东西不习惯,我后来才去了美国。
大潮势不可挡。
《甜蜜蜜》里的一个情节,记录了陈可辛和许多华人当时的心态。
那是 96 年,李翘刚拿到美国绿卡,一个内地游客对她说,大家都要回中国了,香港人都要来内地打工了,你还出去?
直到 2003 年内地电影市场化改革,并与香港签订 CEPA,大门才真正打开了。
陈可辛率先北上,拍摄了《如果 · 爱》。
你说《如果 · 爱》有港味吗?
也没,它的故事发生在北京,形式是华语片的空白领域——歌舞。
陈可辛要用《如果 · 爱》填补这一片空白。
用他自己的话说:为什么华语商业大片只能是动作和武侠?
如今来看,《如果 · 爱》的阵容实在梦幻。
当时内地最红的四小花旦之一周迅,红遍亚洲的男神金城武,香港歌神张学友,还有因为《大长今》爆火的韩国演员池珍熙。
联手亚洲,放眼世界。
北上的徐克,则挤进了魔幻大片赛道。
千禧年后,随着好莱坞大片大量进入中国。
观众最痴迷的是什么?
是《指环王》《哈利 · 波特》这样的魔幻巨制,无论视觉效果还是天马行空的世界观,都是对传统武侠片的全面碾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