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楠后来又问他,有没有牵扯到底线的时候。
李诞回答:那你肯定有各种各种的底线,就是人家不在乎你的底线,这世界不在乎吧啦吧啦……
一个问得莫名其妙,一个答得模模糊糊,让观众一头雾水。
陈晓楠也收获弹幕 " 尬聊 "" 太彪 "" 深度不够 "" 非要聊嘉宾不想聊的话题 "" 不如许知远 " 的质疑。
其实并非陈晓楠采访功底不行,或者准备不足,是李诞并不想让人解开他内心。
他身在娱乐圈这个江湖,有很多被动因素,不敢说,没办法分享。
这一点,对比李诞早前的脱口秀有多敢说就知道了。
来源|《脱口秀大会》,李诞吐槽陈欧
如今的他,更想用忙碌填补意义,用嘻嘻哈哈消解荒诞,拒绝让别人关照内心,只能聊些陈晓楠把握不住的抽象的东西。
或许对李诞来说,他宁愿在酒馆跟许知远胡扯,也不想在咖啡店跟陈晓楠谈心。
这一季的《青铜时代》,就在这样忽好忽坏的状态中结束。
虽然有成功做出《冷暖人生》《和陌生人说话》的陈晓楠坐镇,但最终呈现出来的效果不伦不类,风格模糊。
是以采访普通人见长的陈晓楠,不适合名人访谈吗?
并不是,而是当采访对象是明星时,陈晓楠十分挑人——
换句话说,明星得具备两个特质,一得丢掉包袱,把自己当会儿普通人,二愿意聊点心里话。
比如《青铜时代》第一季罗翔忏悔、陈佩斯落泪。
陈晓楠无疑是个独特的采访者。
她很多访谈能让人记住,是因为她确实能打开别人的内心,激发出受访者内心的汹涌。
然而,过于个人化的风格,反过来也会局限了她。
访谈主持人,大多有自己独特的杀手锏。
那陈晓楠的杀手锏,她这种强烈的个人风格,又是如何形成的?
这还得从她在中东当战地记者的经历开始说起。
2004 年 2 月,陈晓楠在伊朗德黑兰采访
2000 年初,陈晓楠还在凤凰卫视主持《凤凰早班车》。
还好她住得离公司近,可以 5 分钟之内冲回公司。
当她把耳机插到耳朵里时,就听见导播说还剩 30 秒钟,来不及化妆的她,在主播台上下意识地说:
" 对不起,我没有化妆,请大家原谅,因为现在出现了一件很大的事…… "
这番后来被陈晓楠称之为 " 弱智 " 的话,竟成了电视突发新闻的经典开场。
36 个小时无广告的 "9 · 11 事件 " 全程直播,也让凤凰卫视一战成名。
之后,陈晓楠被派到了伊拉克,做战地记者。
在巴格达,陈晓楠采访了一个老教授,他把自己珍藏多年的书都卖了,因为买不起日用品。
街上的小孩,大骂 " 美国人都是撒旦 ",还说要跟他们抗争到底。
后来在黎巴嫩,陈晓楠看到一个老头,在空荡荡的酒店,一直不停地弹钢琴,那场景特别像《卡萨布兰卡》。
陈晓楠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想要了解这些人的欲望。
她想知道,当灾祸降临,压在每一个生命个体身上的究竟是什么。
于是从战地归来的陈晓楠,跟台里说想做一个关于 " 人 " 的非虚构栏目。
台里很快就同意了,并帮忙取名为《冷暖人生》。
这档节目采访了很多藏在社会褶皱里的弱势、边缘、争议性人物。
《老 " 同志 " 的一生》那一期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