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楠采访了一位老 " 同志 ",他的一生记录了国内 60 年来对待 " 同志 " 群体的历史。
青年时期过着撕裂的生活,白天是受人尊敬的优秀教师,晚上是地下公园里的 " 巴黎小姐 "。
后被举报丢掉工作,紧接着劳教、入狱,出狱后做小商贩卖旅游地图,现在靠低保生活。
他将过去形容为备受歧视的严冬,现在是可以当街拥抱的暖冬,他说 " 慢慢春天会来的 "。
在《娃娃》那一期探访了一个隐秘小众的群体——娃友。
这个群体热衷给硅胶娃娃梳妆打扮,照顾它们的 " 生活起居 ",还带它们外出拍照。
片中的一位 " 娃友 ",在 2015 年花一万五,买了一个身高 1 米 45,体重 24 公斤的 " 冷美人 "。
他觉得太小了,就把它当 " 女儿 " 养,取名小樱,喜欢按学生模样打扮它,会买两张电影票,带 " 女儿 " 去看电影。
他觉得 " 养娃 " 的意义,就是被需要。
你可以通过照顾它,打扮它,找到一点事做,获得价值感。
《冷暖人生》里记录的很多人和事就和上面两个事例一样,隐秘且不为人知。
他们中有越南新娘、越战老兵、入殓师、失独者、知青以及求爱不成反遭毁容的女孩等等。
而当你听多了他们的故事,也就没办法用简单的好坏、爱憎等单一的道德标准去评判一个人。
因为历史太无常,人性太复杂了。
尤其当你看过太多人间冷暖,自然对人会产生悲悯心和包容心。
所以陈晓楠在《和陌生人说话里》里无论面对曾 pua 过多名女孩的 " 施暴者 ",还是太孤独想找女伴却不愿意结婚的老人。
都会用不猎奇、不审判的态度平等地对待他们。
来源|《和陌生人说话》
可以说,陈晓楠与她的节目互相成就。
做节目让她认识了广阔的世界和复杂的人性。
她在采访小人物或灰色人物时,共情力强、平视、耐心、善于倾听的特质,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而且,采访普通人还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就是他们愿意分享,渴望在这个世上留下点什么。
这一点,陈晓楠曾从一个叫 " 劳斯莱斯 " 的人,以及一位性工作者身上窥见过。
这位叫 " 劳斯莱斯 " 的人,是陈晓楠十几年前的采访对象。
那时劳斯莱斯在深圳打工,住在 " 十元店 " 里,就是一个铺位 10 元一天的店。
被叫劳斯莱斯,是因为他拥有一辆自行车,每天叮叮铃铃地来回,人们说你阔气啊,每天开着劳斯莱斯啊。
他相信自己能发财,但在十元店住了 10 年也没能找到安身立命之所。
陈晓楠将他的故事剪成 30 分钟的片子,也播完了。
忽然有一天这个人走进她的办公室,陈晓楠当时大脑一片空白,不知道为什么要找她。
来源|《星空演讲》
劳斯莱斯拿出一个红色小本,想让陈晓楠写一句鼓励的话给他,什么话都行。
因为他又失业了。
陈晓楠写完之后,这个人拿着本儿就消失在茫茫人海。
后来陈晓楠采访了成百上千个人,再去回想这件事,发觉劳斯莱斯递给她的红色小本,其实是一份 " 孤独 "。
因缘巧合之下,陈晓楠成了跟他们搭建起某种连接的少数人。
甚至是唯一的人。
对他们来说,陈晓楠不是记者,而是那个唯一愿意坐下来听一听他们说什么的人。
这些人大多籍籍无名,从乡村来到大城市打工,背负着家人的期待,同时带着莫可名状的苦闷。
他们渴望诉说,却无人倾听;走在街上,更无人在意。
比如《冷暖人生》曾做过一期 " 灰姑娘 " 的话题。
所谓 " 灰姑娘 ",就是在城市从事着灰色职业的人,具体点说,性工作者。
她们曾经也像灰姑娘一样抱着寻找 " 水晶鞋 " 的念头来到南方淘金,最后主动选择下海,年老色衰后甚至去偷、去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