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雪山飞狐》的最后,胡斐和苗人凤在雪山上决战," 他这一刀到底劈下去还是不劈 ",故事在胡斐这最后一刀上戛然而止。当时还以为是盗版电子书质量问题,气得做了一夜怪梦,梦里刀光剑影,也不知道这一刀劈还是没劈。第二天早早起来,狠下心拿着压箱底的钱去新华书店买了正版的《雪山飞狐》,翻到最后一页,忍不住大笑起来。看完金庸全集,才知道他老人家已经封笔了,90 后运气好,赶上了武侠时代最后的几声余响。
4399 上面有个叫金庸群侠传的小游戏,小学风靡一时。这么多年闲极无聊,我还会找出来玩玩。只是每次玩到最后 " 华山论剑 " 我就会退出游戏,是不是天下第一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我不想亲眼看见故事结束。
得知金庸先生逝世后,我从看不完的论文里抬起头来,一下子红了眼眶。我不再是那个会拿树枝比划招式的少年了,也很久梦见自己策马在雁门关外飞驰了。金庸走了,身后是一片江湖寂寥。
图源:电视剧版《雪山飞狐》海报
曹吉利:在书店的角落读《书剑恩仇录》
1985 年,山西,一个瘦小的乡下男孩来到县城读高中。在过去的十几年里,他的全部阅读经验除了课本,就只有四大名著了。
某一天,他从教学楼前的报刊栏经过,偶然读到一段报纸上正在连载的《七剑下天山》,从此再难自拔。在报刊栏前徘徊几个月,男孩读完了这本梁羽生的武侠小说,县城长大的同学见多识广,提醒他,还有一个人的武侠小说写的比梁羽生还好看,并且主动借他一本观摩,那本书的名字,叫《射雕英雄传》。
后来,这个男孩考大学去了省城,在更大的图书馆里,读完了金庸的全部小说,再后来,他成为我的父亲。
多年以后,我与金大侠接触的经过,与父亲当初何其相似。
那是北京奥运会还要等几年才开的年头,和很多人的家长一样,妈妈担心读闲书会影响学业,尤其是 " 打打杀杀 " 的武侠小说,于是在零花钱上进行经济管制。尽管早就远离了物质匮乏的年代,但还在上小学的我,就是拿不出买书的钱。
所幸天无绝人之路,每天放学都会经过一间书店,有一天,书架上忽然冒出一套《书剑恩仇录》来,我如获至宝,每天放学都钻进去读几段。不仅要算好妈妈下班的时间,还要厚起脸皮面对店员的白眼,想要读一读红花会众英雄的故事,何其艰难!
滴水石穿,二十回《书剑恩仇录》,我就这么一直读到十八回,直到有一天迈进书店,发现书架上空空如也——唯一的一套书,被别人买走了。那种绝望,也许今天的孩子很难理解——十几年前,一个小学生,既没有钱网购,更没有手机可以随时随地读书。我郁郁寡欢地回到家,等再读到这本书,要等到两年以后上初中了。
金大侠因武侠而成名,但作为一个作家、报人、学者、电影人,他的成就又远不止于武侠。那时,有东南亚的华文报纸为了在第二天早上第一时间连载金庸小说,从香港连夜用加密电报发送文字;那时,在历史风云交替之际,金庸又在香港回归的进程中发挥了作用。从江湖到庙堂,金庸立言立行,几乎达到了一个文人的所能到达的最高点。短短几句话,难以概括金大侠的一生,更难以描绘那个江湖世界的一角,之好用阅读中的一些片段,表达哀思。
还记得《白马啸西风》的结尾,有这样的句子:" 白马带著她一步步的回到中原。白马已经老了,只能慢慢的走,但终是能回到中原的。江南有杨柳、桃花,有燕子、金鱼 …… 汉人中有的是英俊勇武的少年,倜傥潇洒的少年 …… 但这个美丽的姑娘就像古高昌国人那样固执:那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是我偏不喜欢。"
时光带着我一路向前,再不回头,我一定还会读到很多精巧的文字,犀利的文字,温柔的文字,深邃的文字 …… 它们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是我偏偏不能忘记的,还是那间书店的角落所连通的令狐冲、张无忌、郭靖、程灵素们的江湖世界。
你的金庸阅读史是怎样的?
给金庸先生最好的纪念方式,
也许就是再一次走进你和他一起创造的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