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的黄蜀芹和巩俐。
▲《归来》中的巩俐。
黄蜀芹在电影界分量很重,地位崇高。除了因为她出生于戏剧世家,父亲黄佐临曾经是"戏剧宗师",当过上海人艺的院长。
更因为黄蜀芹本人是个很有才华的女导演。
当我们回过头去看她三十年前的作品,仍然会觉得先锋至极,充满哲思与艺术感,进而不得不感叹她生错了时代。
如果放在今天,以她的才华,加上较为成熟的电影制作工业,或许能给中国带来一部真正意义上经典传世的女性电影。
很多人知道她是《围城》的导演,关于这部作品,我号曾经写过(点击这里)。但是从本质上说,这部作品遮盖住了黄蜀芹本身的魅力,因为《围城》毕竟是钱钟书的表达,而不是黄蜀芹的表达。
▲黄蜀芹与钱钟书。钱钟书当年在上海沦陷区写《围城》,没啥钱,很窘迫,是黄蜀芹的爸爸黄佐临时不时慷慨解囊,援助了他。所以四十年后,黄蜀芹想拍《围城》,钱钟书一口答应了。
▲黄蜀芹和杨绛。
如果要谈及黄蜀芹本人的人格与艺术成就,有另外两部更值得细细品味的作品,其中一部更是各大电影院校的拉片教材。而黄蜀芹自己的故事也折射着五零后女性的集体命运,很值得讲一讲。
"完美的女儿"碰上时代巨浪
黄蜀芹的才华和成就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她曾经有一个很好的家庭,不管从什么角度来讲,她的家庭都给予了她人生初期最好的熏陶。无论从物质上还是精神上,这个家庭堪称完美。
▲幼年黄蜀芹。
▲黄蜀芹、妹妹黄海芹和父亲黄佐临。
黄家家底厚实,祖上在广东发展,她曾祖父曾在广州当私塾老师,受人尊敬,到了爷爷,考上了黄埔海军学校,毕业后来到天津从事洋务。
当时黄家既有社会名望又有经济实力,他们家在天津有一个"黄家花园",就因为这个,黄家人后来也吃了不少苦头。
全家搬到上海住的时候,也买了洋房,在泰安路120弄1号,二层白色小楼,雅致有格调,房间很多,庭院里有草地,有桑树,家里有无锡籍的保姆。
▲黄家在上海的花园洋房。
因为从小就生活在这个环境里,所以黄蜀芹后来拍《围城》的时候对精英阶层的生活方式十分熟悉,尤其对知识分子的酸腐以及富商买办家的各种老爷小姐的姿态都拿捏得入木三分。
▲《围城》里对方鸿渐这类留过洋的知识分子,以及像苏小姐这样扭捏作态的大家闺秀都有颇为深刻的描写,而黄蜀芹则把这群人的形象鲜活起来。
在这个小洋房里,黄蜀芹度过了最快乐的童年和少女时光。也是他们一家人最难忘的回忆,哪怕后来波浪滔天,历经十七年的颠沛流离,回来后全家第一件事就是恢复这个小洋房。
黄蜀芹曾回忆往事:
当年,父母及我们全家被扫地出门了整整十七年,等"落实"回来一看,树已枯死,草地荒芜,房子被作为肝炎隔离病房到处充满了细菌。如何整修呢?父亲的意志十分明确:一切恢复原样,包括地毯的颜色,沙发的格局。
房子整修了大半年,又铺了三年的草皮,今年起草地才有变得绿荫一片。记得刚搬回去的那个春节,我们用废木料把大客厅里那英国式壁炉点燃以后,全家三代十八口人围着暖和的炉火,才觉得这又是"家"了。
黄蜀芹的爸爸黄佐临是那个年代最典型的高级知识分子,他可谓是德智体全面发展,家庭富裕,人格健全,体贴女性,还颇有浪漫文艺气质,称得上一个"完美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