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东西不用你去记,
它自会留下很深的印象。"
——作家·钱钟书
「逝于1998年12月19日」
代表作品:《围城》
……
01.
1989年春晚,冯巩和牛群在台上说相声《生日祝辞》,镜头一扫而过,扫到了台下三位演员脸上。三人分别是陈道明、朱旭、雷恪生。镜头主画幅,在陈道明脸上停留了很久。主要头一年,他演了部很出名的电视剧《末代皇帝》。
《末代皇帝》是1981年写的剧本,1984年立项批准。拍了4年才播。最早找的演溥仪的演员,叫姜文。姜正兴奋不已,结果角色落到了陈道明头上。多年后,姜文拍《北京人在纽约》,陈道明和妻子杜宪本来有角色,但突然辞演,自己去拍了《上海人在东京》。因此两人留下"王不见王"的江湖传说。
《建国大业》里,两人一场对手戏,算是圆了观众的梦。
「1989年春晚上的陈道明」
电视剧《末代皇帝》播出后,陈道明拿了金鹰飞天双料影帝。于是春晚上有了他的位置。也就在那年,央视搞《正大综艺》找到他,希望他去做主持人。朋友们都劝,说做演员被动,主持人更有曝光率,去吧。陈道明想了半天,最后还是没去。第一期主持人找的是姜昆。节目还捧红了杨澜。
陈道明之所以没去,是因为黄蜀芹。
这位在上海封城期间逝世的女导演,当时正在筹拍钱钟书的《围城》。看了陈道明演的溥仪后,她觉得方鸿渐这个角色,非他莫属。
黄导三顾茅庐找过陈道明,最后撂下一句话说:
"你不来,我们就不开拍。"
陈道明最终去了,并演出了一个滑稽、无奈、令人啼笑皆非的方鸿渐。
「能hold住这个发型的男人不多」
在陈的演艺生涯里,这样的角色是少有的。正如国剧史上,这部只有10集的《围城》也是不可复制的。多年后,黄导偶遇陈老师时说:
"《围城》放在今天,根本没法儿拍,拍了也没人看。绝不会有人投资,收视率也会非常低。"
其实这是一种乐观的说法。
要我看,悲观一点的说法是:
就算咱们现在有人舍得砸钱,恐怕也拍不出当年那样的《围城》了…
02.
1941年夏,在西南联大任教的钱钟书,回到上海探亲。万万没想到,碰上珍珠港事变,上海租界沦陷。钱老先生被封锁在上海,出不来。这期间他失业在家,忧世伤身,直至抗战胜利。杨绛先生在《我们仨》里写过:
"我们沦陷上海,最艰苦的日子在珍珠港事变之后,抗日胜利之前。钟书除了在教会大学教课,又增添了两名拜门学生(三家一姓周、一姓钱、一姓方)。但我们的生活还是愈来愈艰苦。只说柴和米,就大非易事。
日本人分配给市民吃的面粉是黑的,筛去杂质,还是麸皮居半;分配的米,只是粞,中间还杂有白的、黄的、黑的沙子。黑沙子还容易挑出来,黄白沙子,杂在粞里,只好用镊子挑拣。听到沿街有卖米的,不论多贵,也得赶紧买…"
闲下来后,正是在杨绛的鼓励下,钱钟书重燃了对小说的兴趣,于1944年动笔写《围城》。小说锱铢必较地写了一年多。最早在郑振铎和李健吾创办的《文艺复兴》上连载。1947年首次出版,1948年再版,1949年三版。
然而,1949年后,小说在中国大陆就被尘封,绝版竟长达30年。
「各版本的《围城》」
被封在上海孤岛时,幸好有位黄佐临导演,看中了杨绛写的两个剧本《称心如意》和《弄假成真》,将它们搬上舞台,及时送上丰厚的稿费,才解决了钱老先生一家的"吃饭问题"。巧的是,黄蜀芹,就是黄导的女儿。
青春时代,黄蜀芹是个沉默的女孩儿。因迷恋苏联电影,她考进了北影59班,做了《大宅门》导演郭宝昌的同学。毕业后,黄蜀芹进上影。不久便赶上了"四清"和"文革"。一耽误,直到1981年才拍上电影。
就在头一年,《围城》时隔30年再版。
这小说出来,好多人都没听说过。
黄蜀芹第一次听这书名,还以为是一部讲打仗的小说。
当时,黄蜀芹正在陕北拍《童年的朋友》,忽然接到一个长途电话。是上海的孙雄飞打来的,问她能不能拍《围城》。黄蜀芹说不想再拍打仗的。孙说不是,你买本书来看看。黄蜀芹就跑到了延安市,找到一家新华书店,买到《围城》,很快看完了。书里的故事,让她觉得亲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