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剧中各种交通工具」
这些车、船,都花了大量心思才找到的。
在人物身上,为了还原那时的上海时尚,化妆造型部门翻阅了大量旧上海画报,给72个角色设计了多种造型,定制了许多洋气的衣服。
之所以做到如此事无巨细的还原,只为了一个目的。
拿黄蜀芹的话说,她要养一池活水。
06.
黄蜀芹所谓的活水,是希望演员一进入片场,就能迅速融入人物、故事,回到那个年代的氛围中,拿出最好的表演状态。多年后,吕丽萍上节目时还说,本来不怎么会演戏,心里没底,但你一穿上那身衣服,看到那些场景,就忘记自己本来是谁,只记得自己是孙柔嘉了,越演越有底气。
《围城》的重点,都在人身上。表演,自然是最重要的。因此在剧组,每个演员都带着一本原著。没事儿就拿出来翻翻。台词找不到感觉,就去翻书。
「黄蜀芹在拍摄现场」
为了呈现出好的表演效果,黄蜀芹还采取了双机拍摄。
当初拍电视剧,分好镜头后,一个机位的镜头一口气拍掉,再拍下一个机位。如此一来,表演会很不连贯。而采取双机拍摄,演员的表演可以更自由、丝滑,摄像机可以更精准地捕捉他们的动作、表情。只不过这么拍,工作量巨大。彼时黄蜀芹摔断腿,还只有一台监视器。拍得可是十分辛苦。
拍摄过程中,她还提出机随人动。谁的表演更丰富、出彩,她就多给一些镜头。为此,她特意鼓励大家"抢戏",谁抢得好,就多拍谁。
所以演《围城》时,无论新老演员,都有许多即兴发挥。大家一段段琢磨,怎么把这句台词讲好,怎么演能演出人物的神韵。黄蜀芹说:
"我不怕你们演多了,就怕你们没演出东西。这个戏,靠细节。"
「黄蜀芹讲戏」
细节苛刻到什么程度呢?有一场戏,孙柔嘉的宿舍有一把摇椅,扶手是圆的,方鸿渐跟她争执后,要坐到摇椅扶手上去解释。开拍之后,陈道明怎么坐都觉得别扭,说圆扶手坐不住,最好改成平的,不然显得很假。
置景师傅不高兴,说现改怎么来得及?王志华说,没事,我调整一下拍摄顺序,你改这个椅子要多久?最后椅子改了两个小时,改完接着拍。
正因为处处抠细节,才有了成片里那些精彩的对戏。现如今打开《围城》,虽然画质很渣,但每个演员的表演,绝对会让你叹服。
譬如方鸿渐遇到赵辛楣讥讽时,这一声怪笑,以及那笑容突然收敛:
譬如李梅亭这个道貌岸的老色批看见小寡妇时活跃的眼神,和藏不住的邪念:
譬如孙柔嘉婚后听方鸿渐讲话的状态,那眼神里多疑的变化和嘴角流露的情绪:
譬如这帮人在拿到三闾大学寄来的钱后,终于能上街搓饭时的得意和欢乐:
也正因为这些表演足够精彩、到位,观众才能体会到原著里人物的心境,体味到人生中那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的讽刺和伤感。
就像整剧结尾陈道明那段表演,那其实是《围城》开机后的第一场戏。他饰演的方鸿渐一个人走在风声呼啸的街头,心境惨淡,况味悲凉,整个表演传递给人一种难以言说的无奈、苦痛。
木然的脸上,写着哀莫大于心死。
完美诠释了什么叫"围城里的人想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