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若诚在片场」
除了部长,还有局长。上海电影局局长吴贻弓,也就是拍《城南旧事》的那位第四代导演的翘楚,携太太张文蓉,出演了方鸿渐的岳父岳母。
他俩的儿子,则演了方鸿渐的弟弟。
「吴贻弓演的也很喜感」
除了局长,还有厂长。
上海电影制片厂厂长于本正,演的是在苏小姐家聚会时夸夸其谈的归国政治家,那个让方鸿渐抱怨"政府可以迁都,自己倒不能换座位"的男人。
「于厂长饰演的沈先生」
无论是局长,还是厂长,参演时都和群众打成一片。大家管厂长叫"老师",管局长叫"姐夫",因为张文蓉是上影演员剧团的演员,大家都管他叫大姐。后来王志华说,再也没有哪个剧组,能有那么融洽的气氛了。
除了当官儿的,还有一些演员,是上海文艺界的骨干。
知名剧作家沙叶新,演了苏文纨的丈夫。他写《陈毅市长》,导演就是黄佐临。此君长得一团喜气,又肥又圆,正好适合演"四喜丸子"曹元朗。
「四喜丸子曹元朗」
那个把"兄弟我在英国的时候"挂在嘴边的学督,是李天济演的。他是经典电影《小城之春》的编剧。而演诗人董斜川的,是著名第五代导演张建亚。一代80后都看过他导演的那部黑色幽默喜剧,《三毛流浪记》。
在三闾大学里,靠"克莱登大学"假文凭混饭吃的韩学愈,扮演者是顾也鲁。他是老上海的电影明星,演过茅盾的《子夜》。上海人艺的宋忆宁和吕凉这对夫妻,一个演了三闾大学的女生指导员,一个演了哲学家褚慎明。
宋忆宁本来是个绝色美人,刻意把自己搞丑。往嘴里塞棉花,戴起老花眼镜,剪了一头短发,还糟蹋自己,画了一次夸张的妆。
「为艺献脸的宋美人」
剧中的第一美人汪太太,扮演者于慧,同样是上影演员剧团的演员。黄蜀芹在选角时,早就想好了。小角色,最好是上海演员。因为她印象中的那批知识分子都是上海腔调,找上海演员,能跟她记忆中的形象气质相吻合。
「第一美人汪太太」
虽然请来了这么多大牌,但实际上,剧组并没在演员身上花太多钱。一方面是市场经济没起来,那时还没有往演员身上砸钱的说法;一方面是剧组大部分的经费都用在拍摄上,演员能参演钱老的作品,本身就觉得很光荣了。
当时《围城》拍10集,一集1000块就是最高片酬。可是一集,黄蜀芹要拍整整10天。执行导演如王志华,总共到手也才2000多块。
在片酬这一块上,剧组是精打细算、能省则省,王志华等几个执行导演,都跑过龙套。方鸿渐回乡采访他那位记者,是剧组的摄像大哥。什么道具、灯光、化妆师,都客串过小角色。黄蜀芹从这些地方,省下不少经费。
大部分的钱,都花在了服化道上。
为了重现上世纪30年代的环境,她把每一个场景、每一个道具,都做到了竭尽全力的完美。苏文纨家的木质,必须造得富丽豪华,充满气派。唐小姐的木质感则需干净,凸显人物的纯真。影片开头的邮轮,要洋气。洗甲板的,必须一个黑人一个白人。邮轮里各项装饰,也都花了大手笔。
「苏文纨的家,犹如森严的堡垒」
方鸿渐从上海去三闾大学,一路上走进苏文纨的家,走过上海繁华街头,又坐了乡下的巴车,见识到了小城景象,一路走走看看,各有各的不同。于是《围城》那10集戏,多达120多个场景,涉及了飞机、火车、远洋海轮、铁皮江轮、老爷长途汽车,以及各种30年代轿车、电车、人力车,甚至还有小木船、小舢板和独轮车,集合了30年代所有的交通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