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部片子是黄导坐在轮椅上拍的」
《红楼梦》倒还好,本身故事性强,话题足,底子厚,能吸引观众看下去。《围城》的一代文学地位,虽然被夏志清教授抬得那么高,可其故事,类似刘震云的《一地鸡毛》,本质上也算是人生的一地鸡毛,放到今天,如果全部按照原本的故事拍,怕真如黄蜀芹说的,看都没看人。
《围城》里有男女情愫,讲的却不是你侬我侬,恋爱不发糖,不是酸就是苦,借爱情的事,拆人性的疮。《围城》里也有事业磨难,讲的却不是化险为夷,全是人与人的勾心斗角,一点社会正能量都没有。全文除了白月光唐晓芙,剩下每个人都有令人生厌的地方,人的软弱、虚荣、阴狠、可笑、自作多情、举棋不定、两面三刀、欺软怕硬、道貌岸然,全都被它点到了。
这样的故事放在今天,如果照原著去拍,剧情只剩下温吞水,一点也不刺激。
如果想吸引更多的观众看,恐怕要让方鸿渐周旋于女人间,再让女人之间互相多搞搞事情,加上赵辛楣、董斜川、曹元朗,弄出个多角恋。但这依然不够看。刨掉爱情,剩下的是学校里的君子小人,剧情上没有一波三折,无引人入胜之处。跟隔壁的婆媳大战、谍战风云、古装穿越相比,可谓毫无胜算。
1990年《围城》播出那年,内地才攒出第一部室内剧《渴望》,看疯了全国老百姓。跟《渴望》比,《围城》收视率已经算寒碜了。经过数十年的光景,普通观众的剧情口味早就被养刁了,更不大能"瞧得上"《围城》的文艺腔。
「陈道明在片场」
当然最大的问题还是:谁来演?谁能演好?
陈道明演方鸿渐时30多岁。放眼如今娱乐圈,30出头的一线演员里,能把方鸿渐的懦弱、可笑拿捏精准的演员,我是想不出来。《围城》整部剧的精髓,全在于人以及人与人的互动,光演技这门槛,就要刷掉一大片。
说句不好听的,咱们有些演员,恐怕连把原著读懂、读透的能力都不具备。要他们在没有一哭二闹三上吊的剧情里扎猛子,扎进去就"溺死"了。
所以,或许我们真就再也拍不出第二部《围城》了。
不过,换个角度看,黄蜀芹的《围城》,在80年代那个文化热盛行的时代末尾,在那阵推介经典的潮流中,已经完美完成了它的历史任务。它不但尽可能多地还原了《围城》的幽默、文采和人性洞察,也如孙雄飞期待的那般,让更多普通人了解到了钱钟书的这部小说,这已经足够了。
有这般珠玉在前,或许,我们也不需要第二部《围城》。
更多的趣味,诸君就去原著里找好了。
「全文完,下次再会」
本文部分参考资料:
[1]《逝者黄蜀芹:她最大的本事是不说话,曾"威逼"陈道明演「围城」》
[2]《陈道明、英达、葛优、吴贻弓…30年前「围城}的"神仙选角"是怎么来的?》
[3]《「围城」从小说到电视剧:与黄蜀芹一席谈》,钱国民,电影艺术,1991年
[4]《纪念|钱锺书、杨绛与导演黄蜀芹的「围城」情缘》,档案春秋,源自新浪网
[5]《我们选择了艰难:谈《围城》的改编》,孙雄飞
[6]《行云流水记》,沈鹏年
-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