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植剧场的主要发力点还在于改变了台剧题材狭窄、内容冗长的特点。
燃次元了解到," 植剧场 " 系列共分为爱情成长、惊悚推理、灵异恐怖、原著改编四大主题,在 5 年的时间内推出了 8 部剧集。其中,《恋爱沙尘暴》、《荼蘼》、《五味八珍的岁月》,以及《花甲男孩转达人》4 部剧的豆瓣评分,均在 8.0-8.9 分之间。
" 近年来,台湾的剧集更聚焦普通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困境或精神危机,呈现出日常化的趋势。行业剧以行业作为观照、 指涉与批判现实,既蕴含着创作者对现实的集体反思,也提供了宏大叙事下的现实思考方向。" 谈到自 2015 年以来,以植剧场为代表的台剧的特点时,陈素丹如此概括。
" 剧集的高口碑,足以证明植剧场的多元题材和‘以老带新’方式的成功。" 在洛奇看来,紧凑的叙事结构受到了观众的普遍欢迎,也预示着台湾影人的自救以及台剧的 " 复兴 " 工程,初见端倪。
台剧拥抱 " 奈飞们 "
毋庸置疑," 植剧场 " 的成熟,为台剧的 " 复兴 " 夯实了品质基础,但想重回 " 台偶 " 的影响力,能力似乎还略显不足。
" 这背后,或是植剧场缺乏资金、缺少大制作剧集,同时营销预算不足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洛奇补充道,"也正因此,在台剧变革的节点,筹集更充足的拍摄资金,同时寻求跨地域平台的合作,或成为台剧进一步上升的跳板。"
而随着台剧对跨境流媒体需求的提升,以及北美流媒体对亚太市场的不断布局,2017 年,二者开启了 " 双向奔赴 "。
而 " 互相选择 " 之后,首先为台剧市场带来的,就是大量的资金支持。
据毒眸报道,2021 年,由奈飞投资,林心如担任制片人及主演的台剧《华灯初上》,耗资高达 2.5 亿台币。在剧中,尽管豪华的阵容花费了剧组最大比例的预算,但该剧真正的突破点,在于服装、美术、特效等。比如,剧中的重要场景 " 光 " 为实景搭建,剧中每位小姐的衣服基本都是量身定制,或于古着店购买。
图 /《华灯初上》剧照
来源 / 豆瓣
拍摄资金之外,奈飞作为国际化的流媒体平台,也给台剧带来了宣发加持。林心如曾在公开采访中提到,"《华灯初上》上线前后,在整个台北的剧集宣传铺天盖地。"
当然,奈飞、HBO 等带给台剧的,还包括标准化的制作流程。毕竟对于影视剧而言,内容情节与制作流程,才是其成败的关键所在。
影视制片人末末对燃次元透露," 美剧制片的工业化流程,比如,首集 1.5-2 倍于后续剧集的制作成本、每集 15 分钟便需要出现的引爆点、每集末尾需要抛出的悬疑点等,都可以给予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剧集更标准化的爆款打造逻辑。在上述逻辑之下,台剧的剧情同样也会变得更加环环相扣。"
曾有过在美国学习经验的青年导演源根介绍道," 一部美剧一般由一位首集导演及多位分集导演组成。一般情况下,首集导演会由执导过长篇电影经验的导演来担任。与此同时,与执行制片人、Creator(相当于编剧 + 制片人)共同搭建剧集的‘整体骨骼’,之后,由分集导演去‘填肉’。每季过后,还会根据观众地反馈,调整剧集的内容。"
源根进一步强调,"美剧的优势在于,分集导演定时定量完成自己的分内任务,剧集的进度相对可控;编剧比‘导演中心制’的制片模式拥有更多自主权;编导可以根据受众反馈及时调整方向等。"
观众自然感受到了,在北美流媒体的参与下,台剧发生的变化。" 如今再看台剧,不管是剧集的制作质感,还是剧情的反转给我带来的‘爽感’,都和几年前大不一样。" 小丸子如是说道。
"事实上,脚本、剧集节奏等微观把控之外,对于剧集题材、内容,以及卡司的放权,也是台剧在奈飞等‘土壤’上,获得成长的必要因素之一。" 末末分析。
导演、编剧陈映蓉,曾在中途参与了由奈飞投资的原创台剧《罪梦者》。谈到与奈飞的合作,陈映蓉表示,自己完全没想到奈飞会接受她对剧集大规模的大纲改动," 真的感谢他们在整个拍摄过程中给我的意见和回馈,尤其是对我创作的鉴赏力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