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电影,向来离不开一个词:「敢拍」。
但每个人在说起这个词时,看到的角度却不一样。
大部分人眼里,这个「敢」字的背后,是韩国电影宽松的环境。
正如今年6月,新任韩国总统尹锡悦大摆宴席。
邀请了一批著名的韩国电影人,包括戛纳载誉归来的朴赞郁、宋康昊,也有老导演林权泽。
同时表达了自己对电影行业的政策——
「只支持,不干涉」
宋康昊与尹锡悦
类似这样的新闻很多,也羡煞了许多人。
发达的电影工业,自由的创作氛围,丰富的人才积累,让韩国这一亚洲小国,成为了全世界电影人梦寐以求的福地。
近年来,就有不少电影人到韩国寻求发展。
汤唯主演了朴赞郁的新片《分手的决心》。
在戛纳舞台大放异彩,在韩国颁奖季也大杀四方。
范冰冰在韩国复出,出演韩剧。
还与多位电影人关系融洽。
陈可辛,在韩国釜山电影节上宣布成立「泛亚洲制片公司」,集合亚洲各地的人才创作。
并且,公布了正在开发的5部网剧。
其中就包括一部由章子怡主演的《酱园弄杀夫案》。
恨内娱不争气的,大有人在。
可许多人始终没有搞清楚一个问题:
韩国电影到底是怎么崛起的?
多少年来,无数的回答都不约而同地指向1999年。
那一年,银幕上有《生死谍变》的热映,660万的人次打破了《泰坦尼克号》的观影纪录。
银幕下有光头运动的如火如荼,成千上万电影人剃发明志,要求政府保证本土电影配额。
这是金大中总统上任后,大力振兴文化事业的第一年。
是《电影振兴法》全面修订,完全推行新分级制度的一年。
是韩国电影至关重要的一年。
但,如果把韩国电影崛起的原因都归结于这一年,或许有些片面。
政策的推行,从来不是掀起浪潮的唯一动力。
而是过去一代又一代的韩国电影人用生命与汗水换来的胜利果实。
事实上,即便是韩国电影腾飞的这二十年,也少不了文艺界人士的争取。
最近一篇翻红的旧文,就道出了真相。
朴槿惠时期曾将宋康昊、朴赞郁拉入文艺界的黑名单。
《共犯者们》中李明博也在各种打压公众电视台。
我们所以为的韩影自由,并非那么理想。
环境的影响固然重要。
但,如果将别人的成功与自己的摆烂,全都归结于环境,恐怕也是一种推卸责任式的自我安慰。
鱼叔今天特来大家扒一扒:
韩国电影曾经最黑暗的时刻,以及他们的努力——
1987年,是韩国电影最烂的时期。
说出来可能会吓你一跳,那个时期的电影虽然烂,但尺度还不小。
当时影厅里最流行的,就是色情影片。
《请回答1988》里,娃娃鱼就曾带其余两人,偷偷去影院看片。
这股风气,起源于70年代末。
一部女招待电影《O孃的公寓》引发了观影狂潮。
之后的十多年里,韩国拍摄了大量相似套路的影片,还被冠以了一个专有名词「女招待电影」。
故事的主角都是来城市打工的乡下女孩,她们单纯、善良、漂亮,然而命运的打击下一步步沦落为妓女。
看似是一种通俗的现实主义题材,但真正做到精品的只有极少数。
大部分都是靠情色猎奇来诱惑观众,再用卖惨来赚取廉价的共情。
1982年女招待电影《爱玛夫人》大热
而推波助澜这一局面的,则是全斗焕的军事独裁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