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实际上,他们从1980年代就开始持续地进行抗议。
1988年,电影人甚至停工一个月,在各大电影院门口进行示威,抵制银幕配额的削减。
到了1993年,死守银幕配额更是成为了所有电影人的目标。
可惜,当时的抗议并没能得到民众的广泛支持。
在普通观众的眼里,是因为本土电影烂,所以才让好莱坞大片占据了市场。
在这种僵持下,一位老导演闯出了一条血路。
他,就是林权泽。
林权泽是个很传奇的导演,从1960年代活跃至今,拍摄了百余部作品。被誉为韩国电影的活化石。
从1970年代末,他开始不再刻意迎合大众,而是深耕传统民族文化的电影,拍摄了许多艺术价值极高的佳作。
你可能会觉得,这样的导演虽然值得尊重,但能拍出卖座影片吗?
是的,他拍出了一部现象级爆款——
1993年上映的《西便制》。
西便制,是朝鲜清唱(潘索里)的一种流派,起源于18世纪中叶。
但,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日益失去市场。
林权泽的电影,讲述了一个技艺高超的流浪艺人,过着颠沛流离的贫苦生活。
他不在乎吃饱穿暖,不在乎业内名声。
甚至不在乎基本道德,有时会做一些偷鸡摸狗的事情,以填饱肚子。
他只在乎一件事,就是将自己毕生所学,传授给一对儿女。
影片结尾,儿子出走,老艺人病死。
仅存的女儿双目失明。
但她并未放弃,一路摸索着四海为家,成为扬名的潘索里大师。
作为一部小成本文艺电影,《西便制》创造了不可思议的票房奇迹。
仅在首都就创下了100万观影人次的纪录,极大地鼓舞了韩国本土创作者。
这部影片的成功告诉所有电影人:
低成本的民族电影也能与好莱坞大片一较高下。
林权泽并非孤例。
像这样成本不高的民族电影获得票房奇迹,在韩国还发生过很多回。
比如,2005年的《王的男人》。
讲述两个以滑稽戏谋生的杂耍艺人,误打误撞成为了王的戏班子。
在当年也是引发了观影狂潮。
乍一看,这是一部古装同性题材。
但,导演李濬益所揭露的,是整个封建体制的牢笼。
僵化的封建礼教吞噬了所有人性与真情,甚至连王都逃不出这囚笼。
此后数年,李濬益又接连拍出了《思悼》与《兹山鱼谱》。
两部片的豆瓣评分高达8.5与8.8。
前者的观影高达620万,票房位列韩影年度第三。
两部影片,都深刻批判了君臣父子的儒家纲常,对士大夫阶层进行辛辣讽刺。
林权泽与李濬益的成功,对中国电影其实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我们常常想学习韩国的犯罪类型片。
但土壤不同,总是难以奏效。
而这类古装电影,其实与我们的文化渊源却有相似之处。
并且,我国的浩瀚历史时空,本就存在大量的好题材。
古装电影的成功,未必要满城尽带黄金甲。
韩国电影的崛起,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
而是经过无数电影人漫长的努力,一点点推动的结果。
就拿许多人羡慕的分级制来说。
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前面所说的独立团体「长山串鹰」拼死换来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