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剧,一个被国剧扔进杂物房的剧种。
清宫戏,一个被内娱各种牛鬼蛇神玩坏的类型。
说来有些唏嘘。
它们曾经可都是国产影视金字招牌,经典频出——《铁齿铜牙纪晓岚》《宰相刘罗锅》《康熙微服私访记》……
谈复兴,难。
但正因为有人敢于踏出这艰难的一步。
那些散去的观众,才又聚集到荧幕前。
瞪大了眼睛——
天下长河
第一眼就气势如虹——
" 大水冲了龙王庙 "。
海报的寓意,剧集的主题,再明显不过。
但历史剧不是历史书。
它的任务不是将故事收束成唯一答案,反之,是在主干之外伸出枝丫,填充骨肉,丰富我们的视角。
所以你看:
水和庙之间,还有一个" 人 "。
TA 是谁?
按照剧集背景,TA 可以是半辈子与洪水较劲的康熙皇帝,是治水大臣靳辅、陈潢 ……
可 Sir 认为 TA 还有一重身份——
你(观众)。
时间给予我们淡定旁观浪潮的机会,恍惚间,也为我们制造着 " 旁观者 " 的错觉。
而所有历史剧其实都在提出同一个问题:
那个人,何时醒来?
01
坦白说 Sir 刚开始并没有多兴奋。
剧情简单,甚至有些套路。
一件 " 小事 " 切入:
以清代康熙年间治理黄、淮水患的历史为基础改编。
清朝初年,黄河泛滥成灾,年轻的康熙皇帝(罗晋 饰)决心治理。
他大胆启用一批治河人才,经过长达几十年的努力和投入,最终解决水患。
本剧的主角,就是靳辅(黄志忠 饰)和陈潢(尹昉 饰)这对治水搭档。
他俩为了这个黄河,历史上数次起落、反复,吃尽苦头。
历史都知道,可《天下长河》这里——
要品出味儿,还是得一层层看。
Sir 先说点前几集大家都看得明白的主线。
冤案。
开场,暴雨倾盆,皇帝登上景山,看着紫禁城,忧心忡忡。
另一边,连绵暴雨,黄河水暴涨,河堤有决口风险,河工们正在奋力地加固、维护大堤,但收效甚微。
然后用皇帝和明珠、索额图的对话介绍背景:
此时正是平定三藩之乱(1673 年 -1681 年)的关键时期,河堤安危关乎漕运,尤其是影响前线战事的军粮转运。
情况万分危急,但年轻的皇帝却只能一边祈祷,一边发狠话。
想尽一切办法守住河道
溃决者按失城论处
下面问题更严重:
大水都快冲毁堤坝了,河道总督(治河总负责人)躲在家里,只会求神拜佛,还派人去京城疏通关系,希望逃过一劫。
此时,主人公之一的靳辅出场,作为朝廷大员,他深入抗灾一线,鼓励百姓,宽慰河工,并身先士卒去修堤。
把自己的儿子都派上了前线。
大水还是拦不住。
抗灾多日,靳辅只能下令炸堤泄洪,保护剩下的河堤。
结果大堤前脚刚炸完。
那个河道总督就跑过来,告靳辅毁堤,是擅作主张,别有用心,让他背锅。
争执之际,这段河堤也垮了。
大水瞬间吞噬一切,淹没乡野,一时尸横遍野,靳辅也失踪生死未卜。
据说为了拍黄河的戏,剧组专门围了一块地灌水,打造出这乱世惨景。
从细节上说,真还原到正剧的体面、气象。
比如决堤之后树杈上一只瘦骨嶙峋的猫惨叫、一只打湿的老鼠爬在尸体上、一个衣不遮体的小儿在亲人尸首边哭喊。
怎一个惨字了得。
没完。
河道总督借此把罪责全部扣在靳辅身上,逼得皇帝因此大发雷霆:
抓人,抄家,刑部发海捕文书。
活要见人,死要见尸,还要给他修一座墓,把贪腐之名刻在墓碑上,让世人唾骂。
这戏很直球,相信每个人都看得懂。
官场腐败黑暗,官员昏庸无道,连康熙都被轻易蒙蔽。
真正为老百姓的好官却蒙冤遭难。
后边走向也不难猜——
靳辅如何洗清冤屈,斗贪官污吏;
靳辅的幕僚陈潢,如何治河,一身本事得以发挥;
康熙获得人才之后,又是如何支持他们完成大业 ……
历史剧嘛。
有识之士得遇明主,忠贞之人洗脱冤屈,最后助圣明君王成就丰功伟业,造福天下苍生。
只看这一层,《天下长河》就是一个标准的国产历史正剧。
而翻开它的 B 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