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细节,皇帝发现陈潢这个人才的时候,没有即刻召见,而是说了这样一番话。
威信立于声名,做事须有章法,要考虑影响。
做皇帝和做官,都是如此。
靳辅也有类似 " 心机 "。
第 9 集,通过一本记录河道贪污的账本,靳辅洗清了冤屈,皇帝重新和他相见。
而这个相见,之前就铺垫了很多回,不能见。
一来怕给靳辅招来杀生之祸。
二来也怕靳辅真说出什么话来,百官震动,朝局不稳。
三来也怕御史攻讦,有损皇帝威信。
最后,明珠献计,让皇帝隔着门帘,才听到靳辅对明珠表明的心迹。
更有意思的是任命靳辅为河道总督的过程。
这个职务,明明是君臣二人早早在船上相见的时候就许下了:
朕让你以原官接任河道总督
朕把河道交给你
你可愿意
但,真实的过程——
君臣先来回沟通治河理念,达成共识。
派靳辅、陈潢去黄河实地考察,花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获得一手水文资料,准备治河的提案大纲;再召开全体会议,让各级官员各抒己见,然后拿靳辅、陈潢的治河方针出来讨论;皇帝结合官员的争论,和靳辅团队进行内部磋商,讨论细节。
最后,皇帝于会上表态支持,公开给他背书,上下统一思想,任命靳辅为河道总督,全力治河 ……
难,不在做事。
而在识人,以及,梳理一个由人组成的庞大系统。
这几乎也是重大事件决策过程的复刻。
所以《天下长河》不仅是 " 复兴 ",也是翻新,在叙事里嵌入了鲜活的现实主义。
我们见惯粗糙古装剧里,皇帝只要下一道圣旨,官员百姓都诚惶诚恐接旨的戏码。
真那么容易?
剧中官员们争论时,总是会把一类词放在嘴边:
规矩、国法、体例,祖宗成法。
言外之意,这些规矩构建起来的制度,体系,条文,规矩 …… 没有人能够轻易逾越,皇帝也不例外。
面对官员沆瀣一气的糊弄,皇帝心知肚明。
却只能一个人在紫禁城暴走生闷气。
就算是他,也得小心翼翼,也得暗度陈仓,也得左右互搏,也要吃哑巴亏,也必须说假话,撒谎话,编瞎话,也会感到深深的无力。
就更别说体系之内的芸芸众生。
河务会议上靳辅面对官员的反对,指出的治河两大难:
用人难,用钱难。
但这两大难,又何止治河一事?
何止于清代一朝?
剧集套着一个历史剧的外壳,讲康熙朝的故事。
细看,却通过现实主义的白描,少有的呈现了国剧作品里,常常缺少的意味深长。
而这些表达,在今时今日的国剧大环境里算得上是降维打击。
但对于一部严肃作品,多少让 Sir 有点感叹。
那个属于上一个创作阶段的荣光,在撞得头破血流之后,终于当下找到了新的解法。
03
剧集海报上写的 " 历史剧 "。
但进入正片的片头,强调" 历史传奇剧 "。
别小看这几个字的差异。
《天下长河》的内核虽然有很现实,很 " 正剧 " 的成分。
但表现手法上,却有着很多 " 不正经 " 的探索。
难得的把人写活了。
索额图 VS 明珠,这对冤家贡献了前期几乎 80% 的笑点和看点。
两位大佬党争,剧集前期明牌告诉观众:
索额图贪污受贿,逼死河道总督灭口,诱杀河道官金文祥,把持六部,以满洲亲贵的身份,蒙蔽皇帝,当权臣。
铁反派一个。
可当演员真把这人物演出来——
你就是恨不起来。
性格粗鄙,他却偏好舞文弄墨,写的诗狗屁不通,还是爱写。
弄死人不眨眼,但对内,对太子(也是他的外孙)又是极为宠爱,舔犊之情,溢于言表。
一边是党争的细节,是人命关天的大事,一边是含饴弄孙,开着玩笑画着鬼脸。
可索额图是坏人,明珠就是好人么?
别急。
如果索额图是黑,明珠也不是白,顶多是灰。
开场一幕,大雨瓢泼,皇帝焦虑,在景山祈祷。
明珠得知消息后,为了在皇帝面前装可怜,当即把伞扔掉,在雨中转圈,以示工作之辛劳、心情之急切。
监考科举,三天在贡院 " 隔离 ",开始之前就吩咐家人从琉璃厂带一些话本来看。
家人不懂,什么样的呢?
瞪一下。" 哦,带插图那种。"
总而言之,这次做主考官就不是为了吸纳贤才,就是要斗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