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细节,一种指向是正剧场面的气象,另一种则是正剧表达的风骨。
先看地图。
剧中开场,靳辅作为朝廷官员去视察大堤,这里的河堤指的是哪里?
高家堰大堤,守不住,危害的是哪里?
是里下河的七州县。
而靳辅的罪责之一,为了守护黄河大堤,下令炸掉两处河堤泄洪,这两处又在哪?
桃源、三谷。
Sir 根据百科,在今天的江苏省水系图里大致圈了一下。
并标出了上述几个关键地点:
历史上黄河夺淮入海的时代(1194-1855),这一地区既是洪涝频发的黄泛区,又是运河漕运不可或缺的动脉干线,还有浓密的人口和繁荣的经济(淮安府),确实关乎朝廷命脉。
这还没到重点。
注意看,图中不论是里下河,还是高家堰,亦或者是桃源县。
皆属江苏省境内。
回头看开头的靳辅出场。
在江苏省境内,说的是 " 安徽巡抚靳辅,奉旨巡查黄河河道 "。
安徽的官,管到江苏来了?
而且清代的堤防疏浚工作,设置有专门的河道总督管理,专人专款专用,跟地方关系不大。
他一个地方巡抚,巡查河道,可以说是公忠体国,也可以说 ……
对,插手河务。
造成恶劣影响,是可以被弹劾的罪状,严重起来,抄家灭门都不为过。
他不知道吗?
Sir 相信他知道,且有意让所有人知道:
剧中,他的官名,不仅被官差们反复重复了三遍。
他自己还说了第四遍。
这些疑点,实际上在暗示《天下长河》这个剧的另一面。
明面是治河。
内地里,还是在讲官场,讲人事,讲斗争。
Sir 给你们逐字拆解。
" 奉旨 "巡视。
康熙为什么让他去巡视河务?
面对百姓,他自己为什么能以河道官自居?
再看。
靳辅生死未卜,康熙在朝堂上大发雷霆,杀头也好,立碑也罢,但重点是——
活要见人,死要见尸。
为何?
以及,一个最关键的点,前期只出现了一次但印象深刻:
高家堰垮塌,尸横遍野,靳辅失踪后,他的儿子在水面划船寻找父亲,喊的是:
" 阿玛 "。
而后边,面见康熙,靳辅也说了一个关键词。
奴才。
嗯,味道出来了。
查一下史书,靳辅是旗人,而且是汉军镶黄旗人,至于镶黄旗的旗主,正是皇帝自己。
这些串起来,格局瞬间打开:
靳辅,皇帝早就知根知底,他是皇帝亲自挑选的河道人才(才会有旨意让他巡河),也是皇帝心中的下任河道总督候选者之一。
反派们搞靳辅,也不只是随便找的替罪羊。
而是希望借此断了皇帝插手漕运和河道事务的想法。
佐证就是:
前任河道总督向索额图求援时,师爷给索相的计谋,重点以卒、车进行过类比,有两层意思:
小卒子过河
当车用啊
第一个,丢卒(河道总督)保车(索相),指弄死河道总督保全索相自己。
第二个,卒子过河当车用,让小人物(河道总督)发挥巨大作用把局面搅乱,便是让河道总督去诬陷甚至直接斩杀靳辅。
坏掉大局。
什么局?
这河道总督的位子,我索额图的人当不了,你明珠(皇帝)的人也拿不到。
所有弯弯绕绕最终照应着开篇一场戏。
康熙在寝宫里写过的字条,他给自己定下的三项 "KPI":
三藩、漕运、河务。
三件事,其实是一件事:
平三藩,需要漕运,办好漕运,需要理清运河,但理清运河,首先得治理河务。
国家系于河务。
所以人才选择,重中之重。
那么再回看靳辅蒙冤一案。
外人眼里是好人被冤枉,奸臣当道颠倒黑白,是国产历史剧主角先抑后扬的惯有套路。
拆开门道呢?
水面之下,却是皇帝暗度陈仓,掌控关键岗位的尝试,结果被逼着吃下哑巴亏的权斗。
棋子们的身世浮沉,随着棋手们攻防转换。
所以 Sir 说《天下长河》,咂吧咂吧,有着历史正剧复兴的味道。
厚重的题材、丰沛的细节。
当然还包括对观众的筛选。
判断一部作品,是 " 爽文意淫 " 还是 " 严肃正经 ",本质上看的,是一个点:
做事之难。
《天下长河》不避讳把这种看似琐碎的 " 难 " 尽数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