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给索额图送了礼的,一概不要。
前脚还在宽慰士子,将心比心。
后脚就用合法合规的方式,毁人前程。
如果说索额图是外粗内细,武将文斗;那糊风筝贴补家用的寒门子弟,明珠人到中年,却呈现出 " 老流氓 " 的圆滑。
两人加一起就是更立体、饱满的 " 皇上的人 "。
两人斗嘴,争论,从朝堂到私怨,从国事到家事,一直都是互相掣肘、戳而不破。
各种一秒变脸的场景,不论是前倨后恭,还是前恭后倨,都被两位戏骨演员拿捏住了。
能逗乐的地方各种搞笑逗乐,但严肃起来,杀伐决断,奸诈凶狠,一样不少。
不仅他们俩。
之后的高士奇,徐乾学,这些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康熙朝重臣,也都是这种表现手法。
每个人物——
上来就带着刻板印象,然后又耐心地对这种刻板印象反复打磨、抛光,露出一个 " 人 " 真正起伏的轮廓。
这种特别设计的立体感。
先写人再写事,写活人再做好剧情。
目前看来,是打破过去明君贤臣套路式写作的一个有效尝试。
也是对于这类作品,降低准入门槛,拥抱观众和市场的不得已而为之的新解法。
毕竟,自从 2007 年《大明王朝 1566》这部神作在收视率上的折戟以来。
国产历史正剧,已经逐渐推出舞台中心。
在内地市场狂飙突进的年代,逐步让位于偶像化,娱乐化、IP 化的作品。
历史剧也慢慢等同于历史传奇剧。
Sir 并非强调 " 鄙视链 ",真正的 " 链条 " 不在剧种而在 " 人心 "。
借用剧中又一个道德感爆棚的角色来说吧。
于振甲(《扫黑行动》大江扮演者苏可)。
日省吾身,每晚抓一把围棋分黑白,做一桩恶事就放一颗黑子,做一件善事就放一颗白字。
老母亲的教诲烙在血液骨髓里,是三个字 " 不欺心 "。
此时靳辅点他——善恶,到底是看动机还是看结果?
同样,我们今天国剧也流传各种貌似 " 正确 " 的理由,拼命给自己添上 " 白子 "。
要紧跟时代潮流,所以大女主一蜂窝;
要迎合年轻人口味,所以爽不爽一刀切;
要正能量,所以角色自断欲念,开口倒鸡汤;
……
这些剧欺的恰恰是人心,看不到或者根本不想看人性的丰富、立体、人生历程微妙的变化。
欺来欺去,就像读书读成榆木疙瘩的丁振甲面目可笑了。
要真正做到 " 不欺心 ",任何角色都有舒展的姿态,任何剧种都有拥趸的观众。
如今逐渐边缘化的历史正剧必须装载在娱乐化的轨道上,才能抵达观众的视线内。
为此创作者要拿出悬疑剧的氛围感、喜剧的插科打诨、传奇剧的人设铺陈。
苦也,难也。
曾经,我们有过一批这样的历史正剧,深入民族文化基因,思考它的排序、规律和影响,是创作人意志力、才华至高境界的角逐和荣耀。
△ 《汉武大帝》《走向共和》《大明王朝 1566》
如今,创作变得胆怯,小心翼翼,瞻前顾后。
羞于正面表达思考,必须得先套上一个娱乐化包装,先讲个笑话,投石问路,试探反馈。
《天下长河》火了,豆瓣拿下 8.4 分的现在,说这些或许有点扫兴。
可这层感慨 Sir 收不住:
国产历史正剧迎来了复兴?
但那个它曾红火的年代。
我很怀念。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吉尔莫的陀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