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没想到,因为违反公司规定谈恋爱,张艾嘉第二年就被雪藏了。
加上她本身也不甘心做花瓶,便毅然决定出走。
张艾嘉的叛逆个性,注定她不会任人摆布。
她试着与别人合组公司。
1979 年,制作并出演了一部改编自真实凶案的惊悚片《疯劫》。
不仅捧出了新人导演许鞍华。
更让香港电影新浪潮由此正式发端。
随后,她将这股写实新风顺势引向了家乡台湾。
策划并监制了女性题材单元剧《十一个女人》。
日后成为大师的杨德昌由此被发掘。
后来红遍大江南北的费翔也因为这部剧从此进入了演艺圈。
可以说,张艾嘉就是港台电影革新的重要推手。
但没想到,正当她渐渐确立文艺女神地位时。
她却又向观众投了一枚重磅炸弹——
主演新艺城的商业大片《最佳拍档》。
熟悉港片的人都知道,新艺城公司是一个神话。
《英雄本色》《倩女幽魂》《阿郎的故事》等今天仍然耳熟能详的电影都是出自新艺城旗下。
而令新艺城登上卖座神坛的,正是张艾嘉主演的《最佳拍档》系列。
这个系列相当于喜剧化的《007》。
张艾嘉剪掉一头长发,化身本土版「邦女郎」。
如今再看,这个女警角色其实充斥着刻板印象。
全靠「男人婆」和「小鸟依人」的反差感制造笑料。
但,不可否认的是,正因为这个角色足够通俗直白,才能极大地迎合 80 年代初市井大众的喜好。
最终,影片以2600 万刷新香港本土票房纪录,创下香港开埠以来最高入场人次。
排队观众之多,一度出动警察维护秩序。
新艺城趁热打铁,召集原班人马又接连拍了 4 部系列片,部部爆款。
也一举改变了旧式功夫片占主导的香港电影市场,开启了好莱坞式大片风潮。
难得的是,张艾嘉尝过了商业片的甜头,却并没有被卷入这股潮水。
反倒是利用积累下来的资源反哺文艺片。
1983 年,张艾嘉出任新艺城台湾分公司总监。
在许多人听不懂杨德昌的想法时,她却敏锐地认定他是一个天才。
一有时间就和他一起聊创作。
冒着被公司「大卸八块」的风险,为艺术电影拉投资。
杨德昌想找当时还在为电视台做节目的杜可风做摄影,张艾嘉便牵线搭桥。
拍摄中二人争吵、闹僵,也是张艾嘉从中周旋。
正是在她的保驾护航下,杨德昌的长片处女作《海滩的一天》才得以拍成。
杜可风也从此深入电影圈,后来成了王家卫的御用摄影。
同样,轰动台湾的悲情电影《搭错车》,也多亏了张艾嘉的运作。
她还利用音乐上的人脉为影片打造了《酒干倘卖无》等金曲,传唱至今。
80 年代末,当杜琪峰试图在新艺城拍一部文艺片,但连剧本都没有时,张艾嘉也是为数不多的支持者之一。
她不仅担任主演,还帮杜琪峰写作了分场剧本。
这部电影就是《阿郎的故事》。
所有人都没想到,它居然一夜爆红,创造了「打蛇饼」(队伍像蛇一样绕了一圈又一圈)的盛况。
最后斩获年度票房第四的惊人成绩,吊打同期上映、由向华强的公司出品的爱情喜剧片。
张艾嘉回忆道,她们当时只敢偷着乐,生怕被向家看到。
众所周知,杜琪峰和杨德昌脾气暴躁,不好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