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在张艾嘉面前,他们都成了「长不大的孩子」。
对于没有人脉、不善沟通,骨子里有股傲气的新导演,张艾嘉充分包容着他们的个性,并倾囊相助。
和杨德昌一同得到扶持的柯一正感慨道:
「张艾嘉知道我们这种人不会讨生活,一直给我们机会,要我们拍片,过年的时候还会给我们红包,而我们就只是一群经常聚在一起聊天的人啊!」
而这种春风化雨般的力量,在张艾嘉身上从未淡去。
她帮助过的新人,可谓数不胜数。
张国荣还在丽的电视台主持节目时,想邀请彼时已是大明星的张艾嘉做嘉宾。
本以为她会婉拒,没想到她二话不说便答应了。
虽只是一件小事,却令他感恩在心。
日后哥哥对晚辈的提携,亦是这份情义的传承。
刘若英、李心洁拜张艾嘉为师。
被外界诟病「不够漂亮」的刘若英,在张艾嘉力排众议之下主演《少女小渔》,勇夺大奖。
而说到张艾嘉对华语影坛的影响,还有一件大事不得不提——
从侯孝贤手中接过金马奖执委会主席一职。
2014 至 2017 年间,她对评奖标准拾过补遗,着重「细腻的人文关怀和细节的精准」。
并为金马制定了一个原则「这不是战场,而是文化的交流」。
张艾嘉任期内,留下了不少与内地电影人有关的高光时刻。
2015 年,最佳新人导演颁给了毕赣;
2016 年,影后由周冬雨、马思纯共享;
2017 年,最佳导演花落文晏(《嘉年华》),新艺城五位元老罕见同台为其颁奖。
难能可贵的是,张艾嘉对电影人的扶植,不是浅尝辄止的表面功夫。
毕赣后来的作品,她依然参与其中,帮忙拉投资并演出。
诚如林奕华对张艾嘉的评价:
「年轻时她像一朵花,如今的她像一棵树,让很多人在树荫下乘凉。」
一个「花瓶」角色出道的女演员,能走到今天这个地步,做出如此贡献。
放眼华语影坛,应当找不出第二位了。
张艾嘉,凭什么?
自然,一个人的成就总脱离不了她的成长背景。
张艾嘉出身名门,家世显赫。
父亲是空军军官,母亲是大家闺秀,祖父是新闻局局长。
叔父是姜文《邪不压正》的原著作者张北海。
她很早就接触了广阔世界。
在美国读中学时,深受嬉皮士文化和妇女解放运动的精神鼓舞。
张艾嘉始终自由舒展,不怕试错。
一方面是因为优渥的家境,让她没有太多普通人的烦恼,亦不急于成名。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她的简单。
从影初期,她从胡金铨、李翰祥等大导演那里学习如何拍好一部电影。
《金玉良缘红楼梦》
而电影之外的东西,不是张艾嘉看重的。
资本、明星,只是手段,而非目的。就连票房也最多是锦上添花而已。
正如《杨澜访谈录》中,她说自己在美国看到很多影人都是将电影看作事业。
但回到香港后,发现很多从业者都抱着赚点钱就息影的想法,尤其是很多女性,总是盘算着干到什么程度就去嫁人。
这让她难以理解,因为她是真正从电影中获得了乐趣。
不像很多演员贪图浮名虚利,将自己的形象、口碑、商业价值置于第一位。
没有功利心的张艾嘉,反而为了寻求突破,常常逃离安逸的舒适区。
在赚得盆满钵满时反而退出商业片市场,拍容易赔钱的文艺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