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灯大战 " 的一地鸡毛,表面看起来是大力智能业务收缩引起的 " 踩踏 ",但在阳陆育看来,这些追随者从一开始就走错了路。
大力学习灯的核心价值是服务,背后需要一支庞大的服务队伍和强大的 AI 能力,注定了这是一门很重的生意,不是一般小厂商能够玩得转的。阿里、腾讯等互联网大厂虽然涉足教育行业多年,但并未进行大的战略级投入,能量也十分有限。
大力学习灯自 2018 年立项以来,总投入超过 8 亿,其中很大一部分花在了题库建设上。阳陆育表示,目前行业里拥有精品题库的,只有好未来和作业帮等为数不多的几家企业," 他们曾经是有机会做成这件事的 "。
但 " 双减政策 " 下,这条路已经走不通了。部分在线教育企业在教培业务受到冲击后,试图通过学习灯来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这无疑是缘木求鱼。
他们试图把学习灯做成一门硬件 + 内容的生意,这也是目前大力学习灯正在努力转型的方向,但这条路或许很难行得通。
在既是家长,同时也是教育智能硬件从业者的白峻荣看来,新形势下智能学习灯这个品类有些高不成低不就。硬件形态决定了它没办法像学习平板一样高端和覆盖多场景,但如果往工具类方向下沉,成本上又 hold 不住。在他看来,学习灯要做到比较智能,定价至少要 1000 元起。而这个价位的教育硬件产品,消费者是比较难接受的。
长期以来,教育智能硬件在价格分布上呈两极分化:3000-5000 元价位有步步高、读书郎、松鼠 AI 等不同品牌的教育平板,500 元以下价位有有道扫读笔、单词卡等各种工具类产品。1000-2000 元价位的市场一直是个空白,智能学习灯刚好卡在这个价位,使得它看起来格外具有想象力。这也是为什么这么多厂商扎堆学习灯赛道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反过来思考,这块市场之所以长期空白,很有可能它从一开始就是不成立的。尽管看起来很美,实际却是个陷阱。
白峻荣告诉雷峰网,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学习平板几乎能覆盖所有学习场景,因此家长在做消费决策时,会直接对标补习班。虽然学习平板的价格在 3000-5000 元,并不便宜,但比起昂贵的补习班来说,并不算什么。
500 元以下的工具类产品,用户也非常好决策,这类产品的功能和价值点非常清晰,试错成本也不高。
但 1000-2000 元价位的产品,家长的决策成本就非常高了。很少有家长会愿意为一个工具类产品支付如此高的价格,而如果对标学习平板,它在功能和适用场景上又不占优势。
不过在产业链人士洪文看来,学习灯作为工具,还是有一定价值和市场的。
他认为,台灯上有价值的应用不会超过五个——听写、查字词、查知识点、翻译、点读。仅仅实现这些功能,用 Linux 方案就够了。只要能够将学习灯的售价做到 500 元以下,还是有很大机会的。
Linux 系统的问题在于缺少内容生态。不过在洪文看来,这个问题并不难解决。因为台灯上的应用比较聚焦,它所需要的内容生态的支持也比较聚焦,不会像手机、平板一样有那么多应用。" 教育 APP 的本质还是内容消费,只要你 APP 应用简单,内容生态还是比较好搞定的。"
如果说,大力学习灯的失败是政策风向转变的结果。那么," 千灯大战 " 的一地鸡毛则更多是由于战略上的误判。
入局的厂商只看到了大力学习灯百万销量的亮丽成绩单,却不曾洞悉其底层商业逻辑,以至于在一个错误的时间节点进入到了一条错误的赛道。
又或许,他们未必不知道这条赛道上危机四伏,只是置身行业的暗夜之中,他们格外渴望找到一束光。就算只有一线光亮,他们也会奋不顾身地奔赴,哪怕最后成了扑火的飞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