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年初,阳陆育为这个问题陷入了深深的困扰。
Musical.ly2018 年年初被字节收购后,阳陆育有四年的锁定期,眼看还有一年(2022 年)就要期满了。随着这个日子一天天临近,他内心的纠结也就愈发强烈。
阳主动找到自己当时的老板,时任字节跳动教育业务负责人陈林,聊起了锁定期满后的打算。陈林劝他,大力学习灯现在发展势头正好,不如留下来多干一段时间。
阳陆育想了想,觉得陈林的话不无道理,况且大力学习灯是自己一手孵化出来的业务,感情上多少有些难以割舍,便一口答应了。
当时,行业里已经有一些关于 " 双减 " 的风声,不过阳陆育并没有放在心上。他甚至觉得,政策落地后冲击线下教培业务,对大力学习灯反而是个机会。
事实证明,阳陆育过于乐观了。几个月后," 双减 " 的靴子落地,作为大力学习灯主要变现路径的 " 大力家教 " 业务被关停。大力学习灯的底层商业逻辑被迫从 " 服务生意 " 转变成了 " 硬件生意 ",业务随之急剧收缩。到今年 6 月,大力智能原本 1000 多人的团队,仅剩下不到十分之一。而阳陆育本人也在锁定期满后,离开字节寻找新的职业方向。
阳陆育已经不在学习灯的江湖,但更多紧随其脚步进入这个赛道的玩家们却深陷其中。他们曾经从大力学习灯的百万销量中看到巨大机会,如今却面临着销量惨淡的残酷现实,试图找到出路。
在阳陆育看来,即使没有 " 双减 " 政策,这些玩家中的绝大多数也不可能成功,因为这从一开始就是个误会。
2017 年,亚马逊 Echo 音箱的出货量突破 2000 万台,让智能音箱一下子成了风口。阿里、百度、小米迅速跟进,通过疯狂补贴将智能音箱的价格从四五百元打到了 100 元以下,很快将国内市场做大。2017-2019 年,国内智能音箱市场的增长率分别高达 2000%、800%、109%。(这里预告一下,雷峰网将推出 " 智能音箱江湖往事 " 文章,欢迎大家爆料!请添加作者微信:LW_PLUS)
作为互联网新晋势力的字节虽然没有立刻坐上牌桌,但也着实眼馋。当时,字节的互联网业务版图已经趋于完整,正在寻找新的业务方向,并将目光瞄准了智能硬件。快速爆发的智能音箱,看起来是个不容错过的战略级机会。
当时,阳陆育正在负责公司层面的战略研究,调研智能音箱市场的任务自然就落在了他肩上。
值得一提的是,阳陆育在 Musical.ly 的合伙人朱骏,最初在字节也是做战略相关的工作,向张楠汇报。字节收购 Musical.ly 后,为了让双方的团队融合更加顺畅,两位创始人主动退到幕后,做起了务虚的战略工作。不过后来抖音的发展速度超出预期,张楠有些顾不过来,所以又让朱骏回到了台前。机缘巧合之下,阳陆育和朱骏在字节走上了截然不同的职业路径。
言归正传,因为字节高层看好智能音箱,阳陆育就买了二三十台不同品牌的智能音箱仔细研究。最后发现,不管哪个品牌的智能音箱都无法理解全场景语义,使用体验都非常糟糕。他认为,智能音箱要做到比较好的用户体验,必须缩小使用场景,而且产品必须带屏幕,否则没办法商业变现。
那么,智能音箱最适合的场景是什么呢?阳陆育认真思考了半年,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教育。
阳陆育是一个很有教育情怀的人。早在 2014 年,他就和合伙人朱骏耗时 6 个月打造了一款名为 "Cicada" 的教育视频 APP,遗憾的是,由于缺乏互动性,这款产品最终没能成功。如果把智能音箱打造成教育智能硬件,恰好可以用到他过去做教育视频 APP 的经验。
而且,2018 年前后教育行业正蓬勃发展,连续几年市场增速在 200% 以上。大班双师课和 AI 课的出现,使得一直以来极度碎片化的教育市场有了标准化和规模化的可能性。字节意识到这是个重要的战略机会,正准备大力投入。做教育智能硬件,正好也可以和公司的教育大战略形成协同。
阳陆育主动找到负责字节教育业务线的陈林,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并提出既然大家都是做教育相关的业务,不如合兵一处。就这样,大力学习灯成了字节教育业务线的一部分。
不过在此之前,阳陆育已经带着团队在上海做了一段时间,所以大力智能的预算虽然和其他教育业务放在一起,但整个团队却是相对独立的,拥有从研发、销售到人力等的完整建制。
既然决定了做教育智能硬件,那具体做成什么形态呢?阳陆育的选择是台灯。原因很简单,因为台灯是学生书桌上常备的产品,渗透率很高,市场教育难度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