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行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案结,我所欲也;事了,我所欲也;心平,亦我所欲也。我会怀着赤诚之心,笃力前行,在公平正义的“最后一公里”迈出最坚定的步伐!
以青春奋斗之力,筑法治中国之梦
2012年9月1日,我进入上海长宁法院工作。2019年2月,我正式入额成为了一名法官。十年来,我一直没有离开过少年家事审判条线,因此也会常常问自己:怎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少年家事法官?我可以吗?
在我看来,少年家事审判是一门情理法相交融的裁判艺术。我希望自己不仅能给当事人一个公平正义的裁判结果,更能为他们提供一个真正有效解决家庭纷争的方案。
在一起离婚案件中,双方因为探望问题争执不下,为此我引入了探望监督人机制,并将在本院首创的“青梓荟”探望监督人场所定时定点探望写进了调解主文,帮助当事人解决了探望难题。在一起抚养权纠纷案中,我引入了心理咨询师,让妈妈真正听到了孩子的心声。这位妈妈在撤诉申请书中写到,“申请人从开始坚决不让步,到现在主动和法官联系要求撤诉,对于上海的法院让心理医生参与辅助沟通的做法,申请人是直接受益人,法庭这样的安排最大限度保护了孩子,申请人作为母亲,非常感激。”
每当收到当事人这些案结事了的好消息时,我感受到了一名少年家事法官的价值感和幸福感。令我欣慰的是,入额至今,我办理的400余件案件零发回、零改判。所办的案件两次获评上海法院“四个一百”,还多次获得了当事人送来的锦旗、感谢信。这让我相信,只要付出真心和努力,我一定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少年家事法官。
在审判工作之外,普法宣传、法治教育也是我们重要的工作内容。我做过《法官说案》节目的撰稿人和主讲人,通过电视节目向观众说案释法;做过公众号的小编,向青少年普及法律知识;我也常常走进校园给孩子们上法治课,希望将法治理念植根到他们的心里。去年,我为在沪的外籍学生上了一堂全英文的中国法治课,努力为中国法治文化的国际传播尽一份力。
犹记得第一次穿上法袍时内心的炽热,未来,我也将继续带着这份炽热,为法治中国梦继续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人到半山不停步,船到中流当奋楫
光阴荏苒,日月其迈,在长宁法院工作已经有16年。2019年至今,我在立案庭负责人民陪审员管理工作。作为诉讼服务的一部分,陪审员工作既面向群众又衔接审判,全面规范科学地用好管好这个群体既能提高庭审效率,又能提升法院形象。“为者常成,行者常至”,我深信唯有努力尝试、不倦前行,才有机会逐渐接近并实现目标。
摸清家底,分类管理,优化参审质量。接手这项工作后,我逐一约见了所有陪审员,深入挖掘资源潜能,建立基础档案,在保证陪审员参审随机性的同时,也注重发挥特殊专业、专长陪审员的优势作用,在一些专业性很强的案件中与法官形成互补,实现情理与法理的双向结合,有效地促进案件调解,提高参审质量。
双向问询,广泛督查,保障权利行使。我定期向审判部门收集陪审员考评信息,对参审履职等情况进行全程记录,深入了解;同时进一步强化陪审员权利保障落实,在依法保障陪审员阅卷权、调查权等实体审判权的同时,注重保障陪审员的监督权,通过定期召开谈心会、电话回访等方式主动征求陪审员对案件、对法院工作的意见建议,有效发挥陪审员监督司法的作用。
科技助力,另辟蹊径,确保工作开展。随着人民陪审员人数的逐渐上升以及目前本市常态化疫情防控要求,我也将陪审员管理模式从传统线下“面对面”办公转变为线上“点对点”服务。依托12368信息平台,我们向陪审员发送各项通知、提示,并因时制宜地进行简短的书面培训。我们还引导陪审员通过“上海法院在线庭审客户端”“上海移动微法院”等软件程序参与网络庭审,点对点协助陪审员进行软件安装、界面熟悉、庭前模拟,在线上实现与法官的“云合议”。
拓宽途径,全面宣传,增强陪审荣誉感。日常工作中,我持以活动为载体加强对陪审员工作的宣传。例如,我们邀请陪审员代表来院参加“国家宪法日”入额法官宣誓活动;邀请陪审员来院参与法官业务讲座、观摩示范庭审;广泛征集整理陪审员各项活动、培训、参审的心得;认真总结陪审员工作中的突出事迹,为优秀陪审员撰写个人侧影;会同审判部门甄选陪审员典型案例等。通过增强陪审员的荣誉感、责任感、使命感,实现二次正面宣传,用实实在在的陪审实例,增进人民群众对法院及法官工作的理解和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