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生长激素是处方药,但是可能类似医美割双眼皮,患者和家属的意愿度需要充分被考虑。」只要骨骺线没有闭合,陈茵都会仔细衡量对方打生长激素的可能性。但她同样表示,「家长的意愿度只能作为参考,并不会影响我的决策。」
来自某医院内分泌科的副主任医师孟辉(化名)同样会充分考虑患者的意愿。由于医院内规定,低于 14 岁的患者需要挂儿科,所以孟辉接待的孩子大部分都是 15、 16 岁的,很多孩子的骨骺线已经闭合或是接近闭合。「虽然有的孩子并不能诊断生长激素缺乏症,但只要骨骺没有闭合,使用生长激素以后还是有生长空间的。」
2020 年 6 月出版的《中华儿科杂志》发表了《过渡期生长激素缺乏症诊断及治疗专家共识》, 这是我国第一个过渡期(从青春期后期线性生长结束到完全成熟为成年个体之间的阶段,历时 6~7 年)生长激素缺乏症的专家共识。共识的执笔专家之一,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内分泌遗传代谢学组组长傅君芬教授在《中华医学信息导报》中提到,「大家普遍认为,过渡期是目前被忽视的一个阶段」。
而孟辉对过渡期孩子的诊疗介入,要早于 2020 年共识的发布。「临床已经证实,只要不是完全闭合、没有机会,其实都是可以试一试。」在严密的检测下,孩子们在骨骺接近闭合的几个月内稍微加大剂量注射,以在青春期的尾巴上进行最后冲刺。
孟辉也会遇到她认为注射后,效果可能不会太好的孩子,但她仍会尊重孩子们的愿望。「我们会签署知情同意,短时间内试一试,无效的话再和家属沟通停止。」开完药后,孟辉叮嘱每个孩子及时来医院复查,并目送着孩子揣着期盼离开医院。
另一种选择来自凌霄。「家长知道孩子不符合适应证,也知道自己强求打针不对的。」在和患者沟通之后,大部分患者都会理解凌霄,表示会采取增加睡眠质量、改善饮食结构等方法增高。尽管面对这样的患者凌霄「稍显头疼」,但他仍然没有放弃与患者的沟通,反复强调「这是一种处方药。」
离开凌霄门诊的患者,后续有没有去其他医生处就诊、最终是否打上了生长激素,凌霄不得而知了。他只知道,来到他门诊要求打生长激素的患者,越来越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