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就有一个非常糟糕的追剧体验,虽然我知道男女主的相处日常是为了让他们的感情顺理成章,但用十分钟的时间让他们隔着帘子接吻也太奇怪了吧,十分钟的慢动作加上背景乐的烘托,旁边的弟弟都看尴尬了,我还得硬着头皮开三倍速。
我是一个老剧爱好者。小时候大家都在看动画,而我跟着妈妈看《情深深雨濛濛》和《又见一帘幽梦》,当时觉得爱情好浪漫,倒也没觉得三观不正,反而被陆依萍的倔强和乐观所打动,还喜欢上了唱歌。看《又见一帘幽梦》则对舞蹈有所敬畏,感觉法国很浪漫,年龄差居然也可以是一件美好的事。琼瑶剧三观“歪”、神经质角色很多,但我居然当时就可以分辨出谁好谁坏 ,可以说这两部剧让我对爱情拥有许多罗曼蒂克的向往。
再后来就是《步步惊心》,我印象特别深刻,十几岁的时候一个人在家看完了大结局,哭得稀里哗啦的。妈妈下班回来,看到我肿着的眼睛和脸上没擦干的泪痕,很好奇到底发生了什么。那是我第一次感觉到悲伤是有力量的,也是我第一次意识到我不是为了单纯的结尾在哭。那部剧我看的时候一度很嫌弃——怎么谁都爱若曦,胤禛被塑造得宛若一个开挂的霸道总裁,可是直到现在,我都记得 拿着玉兰花咽下最后一口气的样子,也记得她看着字画说“原来我真的存在过”,我觉得又解脱,又可惜,又无奈。它让我明白一个很偶像剧或者说言情式的穿越故事,也可以讲得这么沉重。
现在的追剧体验不算好,国产剧的整体质量普遍下滑,不敢说,不能说,也不好说。观剧体验也很差。具体来讲,我认为第一个原因就是弹幕文化的出现。原本弹幕是为了产生陪伴感而诞生的,我们以为有些剧开着弹幕看会很有意思。但这其实更适用于外语片,因为它们本身会有一些因语言而生的“梗”,而对于国产剧,说实话,有评论区就够了。
第二,剧集本身质量下滑,明显能看出所有的片方都在试图输出价值观,走“绝对正确”的道路。遇到女性角色,那就平等、自立、自强;遇到弱势群体,那就倔强、不服输、得偿所愿。故事逻辑为了绝对正确让步,你会感觉看剧时仿佛被当作幼儿,而片方是幼儿园老师,小心翼翼地哄着,生怕触怒了家长。
第三就是广告植入,太生硬了,插入的广告也不会选择合适的节点,粗暴的中间砍一刀,外加会员门槛、多个平台,人们想看剧,要绕好多路。
分享一部国产剧给我带来的糟糕体验瞬间——《庆余年》。那部剧我印象深刻,后面几集开了超前点播。我想,我不开会员,我就要看平台的广告;开了会员,片头片中的广告还是要自己手动跳;好,那我等更新,结果我为了看完,还要再花钱买超前点播,一集一集地买。但问题是,这还是个续集不知道哪年才能播出的“第一季”,试问我到底要花多少钱,才能看到完全没有广告、稳定更新的剧呢?那是我第一次买超前点播,挺好笑的,我买完之后看到结局,直到现在都没等来第二季。
“这部因为删减导致剧情有很多不通畅的地方,但不论是宋洋老师还是王泷正老师的演技,都非常打动我。他前前后后干了这么多,只是为了复仇。真的很让人难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