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生阶段,会特别希望自己是一个行内人,毕了业之后我渐渐就觉得,看电影本身应该是一件很放松的事。如果第一次看一部电影,我就开始分析和解构,那可能说明这个电影拍得不是很成功。
研究生三年我慢慢想明白了这些。学校教会我们的,第一是怎么发掘生活中值得拍的细节,第二是要用什么样的方式把你的感受同步给观众。它是一套基本的方法论和世界观,一通百通。商业片是我的选择,因为我希望达成和别人的交流。艺术性和商品性可以共存,我也不认为把商业片拍明白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拍好了,我会很有成就感的。
我其实挺佩服动画人,喜欢他们对待自己作品的态度,赤诚,有股破釜沉舟的劲,有当时受戏剧教育的感觉。上学的时候我们对待戏剧的态度是神圣的,在东棉花胡同39号那么一点天地里,我们还存得住这口气,一旦走出学校做电影,那是人生百态。
可能在外行人看来,中国还是导演中心制,其实这个时代显然已经过去了。导演是一个解决困难的工种,说不好听一点就是一个包工头,拿到图纸,你要负责把这个事建成了。有的导演可能又是包工头又是画图纸的设计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