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敢保证,在每一个玩家的游戏生涯中,肯定都遇到过「哥布林」——他们是一群有着暗绿色皮肤尖耳朵、身着破衣烂衫的小矮人,孱弱的身躯并未给他们带来强大的个体战斗力,小矮人们常常需要成群结队才能在黑暗的地下世界中活下来。
在人们的普遍印象里,他们的个性卑劣又狡猾,性格倾向混沌邪恶,实力弱小又好斗贪婪,这也让他们成为了绝大多数冒险者走出新手村时非常具有使命感的“第一滴血”。
在老司机的隐秘硬盘中,哥布林的这种卑劣的个性、善于群起而攻之的作战方式也被用在一些特别“合适的地方”,比如...
哪来的野种?
这张截图来自于之前非常热门的《哥布林杀手》。反常识的地方在于,在这部2018年的动画里,哥布林和人们刻板印象里的绿色经验包完全不一样,反而成了新手村魔王一般的存在。
如果这个世界上有纯种哥布林教信徒的话,那么和女精灵强行捆绑CP贩卖的、为它们加上各种buff的行为...许多日式奇幻作品绝对会被打上“淫欲”“暴怒”等等七宗罪而接受审判。当然,创作很大程度上会受到需求的影响,哥布林也是因为人们的接受度、XP系统不断扭曲化才得以“百花齐放”。
那么问题来了,怎样哥布林才是好的哥布林?
在开始探讨这个问题之前,我想花点时间先从最原教旨的「哥布林(Goblin)」开始聊起,不过先别急,更好康的内容在文章后面。
这个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法国的「Gobelinus」,这是一个大概12世纪时在诺曼制造麻烦的恶魔的名字。有人说哥布林的原型是英格兰传说中用人血浸润帽子的红帽子小鬼,也有理论认为,这个词始于德国传说中将人类小孩引诱到沼泽里并杀害的狗头人(kobold)。
总之,哥布林是一种在中世纪的欧洲大陆上广为流传的小妖怪。
因此在后世的文学创作中,哥布林都是以邪恶的小型生物出场,他们经常成群结队造成破坏,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小的影响。
比如英国女文学家罗塞蒂在1862年出版的长诗《哥布林集市(Goblin Market)》,就曾将哥布林类比为世俗人类贪婪渴望的象征,书中的哥布林伪装成商人建造了一座集市,先是骗路过少女吃下会上瘾的邪恶果实,又会将尝试反抗少女的衣服撕开,头发拔掉,并给她们全身涂满果实的汁水。
极富冲击力的画面感,为这篇长诗带来了非常广泛的影响力,哥布林=邪恶小矮人的设定开始广为流传。
这张充满古典韵味的插画无疑成为了现在许多哥布林相关本子的“圣经”
而更多人应该是通过J.R.R.托尔金的《指环王》才认识哥布林的,在这部传世经典中,哥布林既是兽人的同种(体型更小的亚种),也是堕落的精灵,但在《指环王》原作宏大的故事中,连托尔金并不会特别在意这些细枝末节,常常会混用二者的名称。
到了电子游戏时代,人们才开始逐渐赋予哥布林更详实的设定,让这一物种对玩家产生了更加深远的影响。
在大名鼎鼎的奇幻作品《龙与地下城》中,哥布林形象就经历过数次大翻修。
在1974年的初版《DND》规则书中,哥布林的插画显示了那时候的他没有绿色的皮肤和尖耳朵,而是有着浓密的胡须,外观也类似矮人/侏儒,在设定中,哥布林和狗头人也属于同一物种。
在1976年的第一版《DND》规则书中,哥布林有了更加邪恶的形象,是个面部平坦头上长角,长着大鼻子、尖耳朵和獠牙的小型怪物,在物种上也和狗头人做出了区分,挑战等级(Challenge Rating)比狗头人更高,但也仅仅是和野猪同级。
在不断丰富并被具象化的过程中,哥布林也衍生出了许多亚种生物,第三版的规则书中哥布林的形象已经非常接近现在玩家的认知,第四版规则书里还扩展了普通哥布林、大哥布林和熊哥布林三个大族群,作为精英怪物的大哥布林中还有明确的指挥官、战士、法师和弓箭手的小队分工/配合。
在DND世界观而诞生的经典奇幻小说《龙枪编年史》里,还有一个名为修斯马特的大哥布林,作为主角的劲敌而出现,结局甚至成为了北方龙骑士的指挥官。应该是所有哥布林中最“人上人”的(大)哥布林了
在另一大经典奇幻世界观《战锤》中,哥布林绿皮小子的形象更接近我们现在的刻板认知,在大种群下同样有着普通、暗夜、森林哥布林这三系分支,无节制的繁殖欲望又彰显着它们和细菌一样的危险程度。
在日后被誉为“西式奇幻3巨头”的《创世纪(Ultima)》《魔法门(Might and Magic)》《巫术(Wizardry)》,哥布林都借着不同的名字和设定全勤参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