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来考虑,如何将锂电池和氢动力进行混合型的开发,可能今后也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来进行研究。
付春江:我们知道,如果想要机器人的工作时间变长,主要有三点:整体电池容量要大;电池能量密度高;整机运动控制算法的优化。整机运动控制算法的相关优化,其实也非常重要。比如说美国SRI的DURUS,通过整机运动控制的优化,达到更加仿人的行走固态,它用一般的电池就能走一整天。
以“擎天柱”为例,因为它是原型机,所以很多运动控制、结构都没有彻底地优化和迭代,我相信它的电池有能力支持它来完成更长时间的工作。
赵勇:在能量获取方面,一个是电池容量要做大,另外,我觉得还有很多其他的供能方式。比如说随时随地可以进行无线充电的方式,这样的话也不会耽误机器人的正常作业,尤其是在工厂或者小范围的环境里,目前来讲也有实现的可能。
光锥智能:阻碍人形机器人更像人的,有哪些核心的技术难点还没有突破?有没有相关的布局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李贻斌:现在真正想要研究出来一个外形像人、神态也像人的人形机器人,要解决运动技能问题,运动平衡问题,还有智能作业问题。包括结构的设计问题、核心零部件的研究与制造、基于动力学的控制或者是基于强化学习的一些控制方法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综合去考虑。实际上,真正要设计出类人的大脑,还要结合类人的形态来执行类人的作业,整个过程非常复杂的。因此,我们的路可能还很长,十年二十年,甚至需要更长的时间。
光锥智能:学术界和产业界需要怎么样结合,才能让人形机器人产业走得更快?
付春江:从公司的角度来看,与高校科研所的合作,我们更倾向于先发掘具有实验室样品的相关技术,再去考虑技术的具体落地问题。在落地的过程中需要与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国家相互配合来解决问题。另外,我们公司也会回馈社会,比如说给高校提供稳定可靠的、工程化的相关平台,形成彼此之间正向的循环。
李贻斌:作为高校,我们更偏向于基础研究,企业则更关注工程研究和应用。如何将二者有机结合,打造出一个良好的产业结构,这个问题可能需要国家来进一步思考,仅仅凭一家企业或者几家研究单位都无法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