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细分产业看,重化工业为山东传统的支柱产业,近年来积极进行新旧动能转换,力图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与广东、江苏不同,山东是能源大省,重化工业是其典型的支柱产业。根据山东省政府数据,2020年山东石化行业在工业营收中占比20.2%;钢铁占比8.2%;有色金融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占比8%,总体来说传统产能占工业比重达70%。而广东和江苏工业营收中占比最高的行业均为计算机通信电子设备制造业,分别为28.8%和14.7%。2021年山东5家入选世界500强的企业中,除海尔集团外其余均是重化工业企业,这也能看出山东传统支柱产业在省内具有较高集中度。
从人口看,山东常住人口总量大,劳动力资源丰富,2020年山东总人口约为1.02亿,是我国两个人口过亿的省份之一。其中,2000-2010年和2010-2020年,山东常住人口年均增量分别增长58.2万、27.3万人,居全国前列。但近年出生人口下滑,人口老龄化较严重。
从人口流动看,近年山东流动规模扩大,流动更加频繁,跨省流入人口主要来自周边省份。与2010年相比,2020年山东流动人口增长83%,高出全国13.3个百分点。省内流动人口增长80.2%,跨省流动人口增长95.2%,这十年来流动人口大幅增长。山东跨省流入人口主要来自周边省份,从跨省流入人口的户籍地看,除经济发展因素外,地缘因素对人口流动的影响也较为明显,根据第七次普查数据,外省流入山东人口数量排名前五的省份依次是黑龙江、河南、河北、吉林和江苏,合计占全部跨省流动的54.1%,其中黑龙江和河南占总流入人口的将近三分之一,分别为15.3%和15.2%。跨省流出人口主要集中在北京、江苏、上海、天津、浙江,流入到这5个省、直辖市的流动人口占山东省流出人口的57.3%。
从自然增长看,2018年山东省人口自然增量低于1%,2021年降至0.02‰,低于全国、广东、浙江的0.34‰、4.52‰、1‰,高于江苏的-1.1‰。2016年“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山东出生率连续两年跃居全国榜首,一度被称为“最爱生”的省份。据山东省卫计委的数据,2016年和2017年,山东二孩占比分别为63.3%和66.8%,是拉高出生率的主力。不过,随着“二孩生育势能基本释放”,其出生率也从2016年的最高点17.89‰,“断崖式”降至2021年的7.38‰,在31个省份中已跌出前十名。出生人口也从2016年的最高峰177万人,收缩至2020年87万,这也是山东出生人口数在近20年来首次跌破百万。
从年龄结构看,由于生育率下降、人口流入放缓等原因,山东人口老龄化较严重,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从2002年的8.5%上升至2021年的15.9%,而同期全国从7.3%上升至14.2%。近年老龄化深度加深较快,近20年来山东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增长了87%;其中的53%是2012-2021年增长的,这意味着山东已经进入了深度老龄化阶段。然而,山东劳动年龄人口比重虽然有所下降,但是劳动年龄人口总量仍超6000万,绝对值位于全国第二,综合来看山东劳动力资源仍较为丰富。
从城镇化率看,2020年底山东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3.05%,略低于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3.89%,与山东在全国排名前列经济体量表现不太符合。究其原因,山东是我国的农业大省,第一产业的高度发达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村务农人口向城市流动的意愿。
从院校和科研看,山东拥有4所985、211院校,科研人员数量及投入费用与广东、浙江存在一定差距。山东拥有高等院校153所,其中,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为985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为211大学。从科研人员数量及投入费用看,山东研究与试验人员在2018-2020年三年平均人数均在45万人左右,年平均研发费用也在1600亿元左右,远超全国平均水平。但是相比广东,江苏等头部省份仍存在一定差距,目前的研发人员储备及资金投入均只有这两省的60%左右,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从科研人员分布看,济南、青岛两市的科研及研究人员数量分别占全省的16.3%、17.3%(2018-2020年三年平均值)。
从区位看,山东是黄河流域最便捷的出海通道、“一带一路”重要枢纽和东北亚地区活跃的增长极,其中,2021年山东港口集团的集装箱年吞吐量位居全球第一。山东承接南北,处在京津冀、长三角、东北振兴三大国家区域战略的交汇点,“南北借力、东西逢源”。山东海岸线长3345公里,约占中国海岸线总长度的六分之一,沿海资源丰度指数全国第一。此外,山东既地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交汇区域,位于“一带一路”重要战略节点,又地处环渤海经济区,与日韩等国地缘相近、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