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依托自由贸易试验区、上合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中日韩产业园等各类开放平台,是东连日韩、西接欧亚的国际大通道,随着今年RCEP对10国生效,为山东海洋运输业带来巨大利好。根据山东省港口集团的数据,2021年,山东港口集团的海铁联运连续保持20%以上的高速增长,年吞吐量超过1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超过3400万标准箱,稳居全球第一、第三位。
从交通网络看,截至2021年底,山东高速铁路运营里程达到2319公里,居全国第3;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8.8万公里,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183.9公里,均居全国第3;民用运输机场达到10个,居华东地区首位,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极大促进了人流、物流畅通,推动经济发展。
山东统筹各市、城乡区域资源,推动各地均衡发展,2021年经济首位度最高的青岛与最低的莱芜差值仅16%;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26,低于广东、全国的2.46、2.50。山东大城市的经济首位度差距较小,各区域处于均衡发展。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1年济南在省会城市经济首位度(GDP占全省经济比重)中,以13.7%位列全国末位,低于杭州(24.6%)、广州(22.7%)、郑州(21.6%)、南京(14.06%)。从省内看,青岛经济首位度为17.0%,位列全省第一;烟台、潍坊、临沂位列第三、四、五;莱芜以1.1%位居末位,但经济首位度第一与末位的差值仅15.9%,山东的11个市也入围全国GDP百强城市的行列,上述表明山东各区域经济发展较均衡。另外,山东也是城乡区域均衡发展较好的省份,2021年山东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2.26,低于广东、四川、全国的2.46、2.36、2.50。
从2018年起,山东推动并实施新旧动能转换的重大战略,经历了“腾笼换鸟”的阵痛,新旧动能转换正实现“凤凰涅槃”,根据工信部公布的6批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名录,山东以145家企业“上榜”,总数居全国第二。2018年1月,国务院同意《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同年2月山东省召开山东省全面展开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动员大会,着手推动全省新旧动能转化具体工作。根据山东政府统计数据,截至2021年,山东省累计关停“散乱污”企业11万多家,实际压减煤炭消费量1亿多吨,压减钢铁产能占全国1/10,化工园区由199家压减到84家,关闭化工企业1500多家。
经历了“腾笼换鸟”的阵痛,山东新旧动能转换正实现“凤凰涅槃”。2021年,山东“四新”经济投资占比51.2%,105个雁阵形产业集群规模突破5.7万亿元,智能家电、轨道交通装备入围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高端医疗器械等4个产业集群纳入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从节能、降碳等绿色发展看,2021年有70个县(市、区)入选国家试点,开发规模3000万千瓦以上,数量和规模均居全国首位。
此外,山东省在其十四五规划中提出,新动能聚焦于“十强”产业,主要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根据工信部先后公布的6批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名录,山东共有145家企业“上榜”,总数居全国第二;示范企业共109家,数量居全国首位,山东的产业结构转型取得一定的成效。
山东传统工业比重大,产业附加值低,制约经济增长效率,且能源消耗总量全国第一。从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的行业看,2020年山东省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占比最大,达10.2%,其次是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占比为8.6%,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占比为7.6%,汽车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占比分别为6.5%、5.8%;而广东省则是以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为主,占比分别为26.4%、10.8%,山东传统工业比重偏高,产业附加值偏低,制约经济增长效率。山东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特征也比较突出,2020年山东能源消费总量为41826.8万吨标准煤,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8.4%,能源消费总量全国第一;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居全国前列;其中煤品占全省能源消费量比重较大,达66.8%,油气、天然气、一次电力占比分别为13.6%、5.83%、4.4%,化石能源占比较大。
山东营商环境弱于南方省份,头部民企多集中于石化、钢铁等传统产业,每万人口拥有私营企业数较少,民营经济活力有待提升。山东还存在一些“官本位”思想,在营商活跃程度、人才资本引进层面都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其严重制约了山东民营企业发展。根据北京大学发布的《中国省份营商环境评价报告》,2021年山东营商环境得分仅59.26,位居全国第九,前八的省市中除北京外,均位于南方,整体营商环境弱于南方省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