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大烂尾一年背后:778个房地产项目未竣工,70万个家庭在等待
后来会看中阳光半岛也是因为孩子。销售顾问告诉她,这里已经签约了一个高端幼儿园,未来等童世界和文旅城开盘后,很有可能继续引进小初高。“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上名校”,这句几乎每个楼盘销售都会的话术,让她最终在购房合同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因为胡玥买的这套已经不是刚需,如果走银行贷款的话,首付高、利率也高,为了省点钱,胡玥不顾丈夫反对,选择了找身边的亲戚朋友们借钱一次性付清了40万全款。
如今,房子停工,亲友们又开始催债,她没有收入,所有压力都压在丈夫一个人身上,夫妻俩频繁爆发争执,最后一次,丈夫直接把离婚协议书摆在了她面前。
她不肯签,转身下楼自己搭车去看“房”。根据工地上的示意图指引,她看到对外宣称已经盖到16层的房子还只堪堪有两层水泥架子,施工用的脚手架却已经全部拆除,方圆百米只有几个戴黄色安全帽的工人在挖树坑。没有人靠近她的“房子”,仿佛那已经是一具腐朽多年的尸体。
那一夜胡玥几乎没有合眼,第二天早上她敲开丈夫的房门,将签好字的离婚协议书递了过去。
像胡玥这样是周边拆迁户出身的业主,在阳光半岛还有很多。大多是因为年纪大了故土难离,而这里离他们曾经居住生活的地方很近,为了维系过去熟悉的关系网,有人甚至会呼朋唤友的十几户一起过来买房。
比如杨树家,从阳光半岛通往市区的那条高速正好穿过了她家从前的老房子,为了给高速让路,一家子搬去了半山腰上。前几年又有消息说新盖的房子可能也要被拆了,土地局的人已经在家门口的围墙上做好了标识。
她原本计划着,如果这套房子能顺利交付,就能让父母先住进去,他们在这一片生活了大半辈子,孩子都已经长大离家,如果搬到市区去,肯定会不适应,但眼下,只能寄希望于“政府没钱了”。
阳光半岛业主集体上呈的维权诉求书
也有一小部分是为了投资。作为一个二线省会城市,2016年之前昆明的楼市都很稳定,新房单价常年在8000左右徘徊。但2016年以后,随着文旅地产的兴起和远城区大规模的跑马圈地,昆明房价年连上涨,到2021年,主城区住宅成交价相比于6年前已经接近翻倍。
而阳光半岛虽然不在主城区,但自从2015年滇中新区成立后,本地新闻里隔三岔五都要提一嘴“大力发展”。20开盘时走了走关系,以6500元的单价入场的陈帆曾经留意过,自己手里的这套房,最高时候涨到了8857元每平,增值了近30万。而那时整个滇中新区的房价还在攀升,眼看着就要破万。虽然她买的是刚需房,但看到资产在升值依然很开心。
但她没想到,很快,那条上扬的波浪线就回转,一路跌回了7000,然后便再也没动过——因为已经没有人愿意接盘。
失落的城市化
后来陈帆才知道,原来邻居们去县政府门口聚集的行为,是从隔壁另一个由云南本土地产商负责开发的项目业主那学来的。
在阳光半岛的四周,还堆积着许多类似的已出售却未竣工的楼盘,它们空洞地伫立在绵延的黄泥地上,像极了近几年城市化大跃进下一个失败的缩影。
而昆明特别的地方,大概就是在城市化这条路上摔倒了两次。2008年那波兴师动众的“造城运动”,野心勃勃地规划着要在5年内完成对382个城中村的改造,一大波一个盖子盖三个锅的中小地产开发商借此机会冒头。
运动最后当然是失败了,只遗留下了一大片的烂尾楼,很长一段时间,昆明人民对小地产公司开发的楼盘都不敢轻易信任。
到2015年前后,昆明本土开发商相继破产,龙头企业乘势入局。到2020年上半年,克而瑞房企排行榜上,昆明房企销售金额前20位排名,已经见不到任何一家本土房企的身影。
恒大也是从那会儿开始大手笔布局昆明,但它将重心几乎都放在了远城区。毕竟昆明这些年各个片区都在拆迁重建,各区都有新建筑,也有烂尾楼,主城区的价格优势不明显。反倒是在远城区,能够大规模、主题式地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