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马很清楚这一点。它在上市材料中说,要改善流动资产净额状况,包括提高毛利、增加销量、逐渐减少对经销商的补贴及返利、继续寻求股权融资等。但是,这每一项都不容易。其中最直接,短期能快速见效的,当属股权融资了,而上市,成了最优解。
一位接近威马的投资人对深途直言:“威马不得不上市,否则面临生存压力。”
02 融资几百亿,为何还是不够花?
资金紧缺,可以通过融资来解决,但前提是公司要能自我造血,或具备造血的潜力。在这一点上,威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过去三年,威马的收入分别是17.6亿元、26.7亿元、47.4亿元。其中卖碳积分和软件服务都没多少钱,主要还是靠卖车。
跟“蔚小理”这些新势力普遍采用直营模式不同,威马是传统的经销商模式。威马把车卖给经销商,先把钱赚到手,剩下的就是经销商的事情了。
在这种模式下,威马不用自己承担高昂的开店成本,但要给经销商提供返利和店铺装修补贴。仅去年,威马给经销商的返利和补贴就有16亿元。
威马在亏本卖车是真的。过去三年,威马的毛亏损(不考虑各种经营费用)分别是10.3亿元、11.6亿元、19.5亿元。车卖得越多,亏得越多。
早期要大力投入,销量没上来,无法摊销成本,导致毛亏损过高,这都可以理解。比如零跑,去年的毛亏损也高达13.9亿元,难兄难弟有得一拼。
威马的经营效率也还有提升空间。
销售营销、行政、研发,这三项日常经营都会涉及的费用,威马去年加起来高达46.7亿元,快跟总营收持平。
拆开来看,威马过去三年每年都在销售和营销方面花掉9亿多。研发费用方面,威马跟其他新势力都不一样,大家都是逐年增长,但威马一直保持在9亿元左右,2021年甚至比2020年还少了1000万元。
费用的大头在行政开支。去年威马的行政开支有27亿元,占到总收入的57%。
深途对比了威马、蔚来、理想,蔚来和理想是把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合并到一起,但即便这样,它们占总收入的比例也只有19%、13%。
行政管理费用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它囊括了日常报销、办公开支、交通差旅等各种杂费,是一个腾挪空间较大的项目。通常情况下,一家公司在上市前,行政开支都会大幅提高,一方面是因为杂项增多,但主要还是因为股权激励。
招股书显示,去年威马向行政管理人员支付薪酬21亿元,占总行政开支的78%。这是行政费用高企的根本原因。
去年底,威马一共有员工3952人,其中研发人员1141人,一般行政管理人员374人。这1141个研发人员去年的总薪酬是2.7亿元,而374个行政管理人员的薪酬是21亿元。至于这21亿元薪酬的具体构成,招股书中并未披露。
总之,威马想要盈利,在经营层面要下的功夫还有很多。
03 威马还能翻盘吗?
去港股上市,融到更多的钱,是威马在当下最紧迫的事情,但不一定是最重要的事情。
2021年,威马一共卖出了44152辆汽车,在造车新势力中排第五,比2020年掉了一个名次。排在它前面的,除了“蔚小理”三兄弟,还多了个哪吒。
今年,要保住这个第五,目前看也没那么容易。去年,零跑与威马的销量差距,已经缩小至1031辆。今年3月,零跑的月销量已经过万,且连续几个月超过威马。
如何卖出更多的车,是威马更重要,也是更难的事情。
现在,威马一共发布了五款车型,已经交付的有四款——纯电SUV车型EX5、EX6及W6,纯电轿车E5及升級版E5 Pro,即将交付的智能纯电轿车M7。
威马曾将一部分车投放在网约车市场,以快速走量,早期确实速度较快,但后劲不足。而C端市场和B端市场是不同的运营方式,对产品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品牌如何平衡是一大考验。
2020年的连续几起EX5自燃事件,对威马品牌造成了一定损伤。虽然威马查明是第三方供应商提供的电芯出了问题,但还是消除不了外界的质疑。那次事件中,威马向用户赔偿了1.15亿元。今年的“锁电门”事件,给已经掉队的威马再次带来负面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