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罩、防护服、大规模核酸……疫情下暴增5倍的医疗垃圾去哪了?
而另一方面,即便是地市级医废中心,处理能力也并不全面。前述西部地区医废企业负责人介绍,该市能够处理感染性和损伤性医废,至于化学性和药物性往往需要送至省会城市处理。孙宁也曾指出,对于非焚烧处理技术不能处理的化学性和药物性废物往往去向不明。多位行业人士表示,医院下水道多为其潜在流向。
就地贮存是减轻成本的另一条路径。对于偏远地区的医疗机构产生的医废,蒋峰建议可以效仿其他国家的经验,改建密闭冷藏贮存点,合理延长贮存时间,如三个月至半年,保障安全的同时节约运输成本。
2022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河南省肿瘤医院副院长花亚伟从医废感染性角度出发,建议修订《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及其配套政策,推行集中处置与医院自行处置相结合的医疗废物处置模式。
蒋峰则从“化整为零、缩短收运—处理过程、降低处理成本”的角度出发,表示应尝试推进医院医废就地无害化。他解释称,通过购入小型设施进行破碎、蒸汽消毒灭菌,剩余残渣可视为生活垃圾处置,“如同办公室碎纸机”轻便且成本较低,在国外已广泛推行。
清华大学固废控制与资源化教研所教授蒋建国告诉八点健闻,集中处置能够降低风险,提高安全性。早在SARS之前,国内大型医院就曾自建焚烧设备,小型医疗机构没有处理能力则与生活垃圾混装打包或是流入黑市,所以,若采取就地处置,严格的监管方案必不可少。
当然,无论是就地还是集中处理,蒋峰表示:我们都更希望看到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在面对地市唯一一家医废处理企业时,医疗机构没有选择余地,往往处于弱势地位,通过引入其他市场竞争主体或是将选择的权利交给医院不失为一种公平的路径。
一位环保专家向八点健闻表示:目前的情况,很多城市的医废处理设施比较少,而那些垄断了一座城市医废处理的企业接近满负载的运行,这不合理。试想,在这种情况下,一旦疫情发生,超量的医疗废物往往只能靠来自其他城市的外援,但如果多地同时发疫情,或同时遭遇医废的暴涨呢?
“提高重点地区医疗废物收集和集中处置能力,加强医疗废物应急处置设施建设是目前医疗废物处置的关键”,许晓芳告诉八点健闻。
中国对医废处理的重视始于SARS疫情,而两年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应急状态下的医废处理问题,而这种冲击是否能够造成摧枯拉朽式的重塑,也许还需要拭目以待。
认识到问题,只是第一步,如何把这种认识真正转化为整个行业的变化,则仍是个难题。目前的情况,用环保专家们的话来说,就是在不断“对政策打补丁”。但要把问题解决好,能够让医废处理系统能在常态化和应急状态下自如应对,则更需要“为之计深远”的思考和规划。
严雨程、严胜男|撰稿
李珊珊|责编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八点健闻”(ID:HealthInsight)
尊重原创版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