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确认参加北约峰会,印太安全结构将重新洗牌?
问题在于,时过境迁,人们默认北约应该像欧盟一样在整个欧洲大陆扩张,成员国并不总是多多益善——1997年前,北约只有16个国家;1999年,北约吸收匈牙利、波兰和捷克,紧接着在2004年接受保加利亚、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罗马尼亚、斯洛伐克和斯洛文尼亚的申请,2009年至2020年间,克罗地亚、阿尔巴尼亚、黑山共和国和北马其顿先后加入。
随着北约的不断扩张,该组织不再满足于欧洲大陆,先卷入阿富汗战争,后不断东扩触到俄罗斯逆鳞。日复一日,北约利用地区冲突,实现全球化的意图愈发明显。
除了传统安全战略外,北约的触手还伸向了海洋、网络空间、太空、反恐、气候,甚至投资、基础设施等领域,这些触手组成了一张密密麻麻的大网,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将全球笼入网中。
自冷战以来,北约通过鼓吹安全概念,大打地缘政治牌,吸收那些地理上与北约分离,但在地缘政治上对构建跨区域网络至关重要的国家。因此,在俄乌冲突之际,蠢蠢欲动的北约开始在亚洲寻求盟友,试图构建新的印太结构。
北约立志打破亚洲多年来小心维持的平衡状态,为了这一目的,美国甚至开始给向来不和的日本、韩国施压,要求两国修复关系,以加强三方合作。
在此背景下,日本首相岸田文雄从善如流地邀请韩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在北约峰会期间,举行一个亚太领导人的四方峰会。
日本《读卖新闻》分析,在四方峰会上,这四个依托北约的“亚太伙伴”将确认团结一致,设定促进“自由、开放的印度-太平洋地区”的目标。
韩国方面回应,日方提议已收到,目前正在接受国家安全办公室的审查。
然而,就连岸田文雄自己也承认,日韩关系“形势严峻,不容忽视”,殖民时期日本强征韩国劳工等历史遗留问题亟待解决。
因此,岸田文雄希望以沟通促进“日韩关系恢复健康”,但对于在马德里单独举行日韩峰会的可能性,他则表示,一切“仍待商榷”。
韩国总统尹锡悦则强调,他希望日韩之间的历史问题能顺利解决,面向未来,处理两国关系。
一边扩张,一边打压
毫无疑问,北约以美国为主导。美国利用北约达成目的,也就不足为奇。
因此,与其说北约对印太地区的一系列举措,是为了打击俄罗斯,倒不如说是美国对某东亚大国的忌惮。
面对该国的崛起,美国自觉加强了与东南亚国家的联系。5月,拜登特别召开了美国-东盟特别峰会,与东盟十国中的八国首脑进行会谈,甚至在峰会首日就高调宣布,为促进东南亚清洁能源、海上安全和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美国将在该地区投资1.5亿美元。
美国副总统卡玛拉·哈里斯则表示:“美国和东盟对东南亚地区的愿景是相同的,双方将共同防范对国际规则的威胁。”
与此同时,美国政府寻求建立新的印太地区经济框架,称其为新的贸易协定。目前,印度、越南、印尼、泰国、文莱和菲律宾犹豫再三后,同意加入框架谈判,拜登政府还将纳入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和马来西亚。
美国越想巩固其霸主地位,就越发敌对亚洲的力量,这样的敌对并不局限于经济层面。
美国内布拉斯加州共和党参议员本·萨瑟宣称:“让我们为太平洋地区建立一个北约组织,我们需要盟友应对挑战,这些盟友也需要美国的领导。”
“北约是欧洲历史上出现过的最伟大的条约组织,从前它坚持反对苏联,现在它带头抵抗普京。”对冷战时期北约取得的成果,萨瑟不吝赞美之词,“但面对全球局势的变化,我们需要一个以太平洋为中心的新军事联盟。”
日本陆上自卫队东部方面队三星指挥官矶部浩一评价,与组成北约的国家不同,尽管处于不同发展阶段,亚洲国家的民主、经济背景却十分相似。“对于日本来说,更现实的选择是加强与现有框架的联系,如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矶部浩一认为,另一条路是英国、澳大利亚、马来西亚、新西兰和新加坡合作。他说:“关键是加强威慑,通过结交朋友,创造一个能够帮助我们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