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2021年,每日优鲜的亏损局面仍然未有改善。为了减缓运营压力,每日优鲜转而缩减前置仓数量,从2019年的1500个减少至2021年6月的625个。同一时间,每日优鲜的月活跃用户数排行也跌至行业第三,活跃用户量为789万人,比2020年年底减少约78万人。谋求上市几乎成为每日优鲜最后的救命稻草。
2021年6月9日,每日优鲜和叮咚买菜同一日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了 IPO 招股书,分别计划在纽约证券交易所和纳斯达克挂牌上市。6月25日,每日优鲜敲钟纳斯达克,发行价为13美元/股。没想到,股票开盘就迎来破发,收盘跌幅超25%。
截至2021年三季度末,每日优鲜持有的现金及现金等价仅剩下21.72亿元,但其流动负债却高达32.23亿元。供应商们也开始暂停供应,关于每日优鲜产品不新鲜、服务态度差等投诉在黑猫投诉平台上屡见不鲜。一块接一块的多米诺骨牌倒下,重重地压向了每日优鲜。
每日优鲜“做错”了什么?
每日优鲜并不是没有挣扎过。
为了讲好上市的故事,每日优鲜在去年6月的时候推出了“(前置仓即时零售+智慧菜场)零售云”战略,意在成为“中国最大的社区零售数字化平台”。这是一个更有野心的宏大目标,全国有近4万个菜市场,总规模超3万亿。
图/pixabay
每日优鲜合伙人兼 CFO 王珺曾表示,每日优鲜继续做前置仓业务,最多也只能在生鲜和快消领域占到 6%—7% 的市场份额。但切入零售云和智慧菜场,发力无人零售等平台型业务,则有望抢占 25% 甚至是40%的市场份额。
每日优鲜计划和菜市场签订长期经营合同,将后者从传统菜市场变成智能新市场,为用户提供SaaS服务套餐,帮助商户实现私域管理,并从中收取租金、年费、佣金等。不过,to B领域早已是一片红海,每日优鲜的优势并不明显。据数据披露,每日优鲜目前已在15个城市签约了58家菜市场,营收 8000万元。
更早之前,每日优鲜还借着社交电商的风口,尝试过不同业态的玩法,然而全都无功而返。2018年,每日优鲜推出了云集模式的“每日一淘”,购买礼包可以拥有分销资格,但随着监管加紧,这一模式幡然落幕。随后,每日优鲜又推出了砍一刀模式的“每日拼拼”,但拼单之后的价格,甚至比每日优鲜还要高。
今年的预制菜风口,每日优鲜同样没有错过。行业人士认为,生鲜电商因为缺少标准化产品,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加上冷链运输效率低,推高货源成本,盈利困难。预制菜有望打破这一局面,成为行业未来新的增长点,预计2026年规模将超400亿元。
当前,除了每日优鲜,叮咚买菜、盒马、锅圈食汇等品牌都入局了预制菜业务。每日优鲜在两年前初试身手,邀请西贝贾国龙功夫菜、眉州东坡等品牌合作推出预制菜,但直到去年年底,每日优鲜才正式上线自有品牌“每日招牌菜”。
然而,由于每日优鲜大幅削减前置仓数量,产品触达人群因而也有所限制。与此同时,对手叮咚买菜却一路高歌猛进,全国前置仓数量已达1400个,预制菜品牌市场渗透率超30%。目前,每日优鲜还未树立自身在预制菜领域内的品牌影响力,往后的情况也并不乐观。
上海,每日优鲜。图/视觉中国
开源无果,节流的情况又是如何?
每日优鲜的人力资源副总裁孙妍蕾曾公开介绍,公司采用了“12421 法则”,将人才分为 A、B、C、D、E 五个等级,前面的10%和20%是重点培养对象,中间的40%是稳定输出人才,靠后的20%为待观察和待提升对象,剩下的10%将会末位淘汰。每日优鲜每季度会进行一次绩效考核,届时会有10%的末位人员被“优化”。
但在一轮接一轮的裁员之后,每日优鲜的领导变多了,能踏实工作的员工却少了。领导层的公信力下降,有能力的员工出逃,这些在每日优鲜早已是寻常。影响还不止在公司内部。推广业务停止后,补贴、福利相继削减,一线配送员需要比以往工作更长时间才能拿到同等收入。随之而来的就是离职、运力不足、用户流失,等等。
疫情期间,市场需求一路上涨,然而每日优鲜却每况愈下,在供应链上下游的把控和调度上捉襟见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