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李奇霖:楼市调控关注三个角度,稳就业要增加岗位供给
问:您怎么看待部分东南亚国家进出口正在快速增长的现象?产业链外移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究竟有多大?
李奇霖:从我国目前的现状来看,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日益严重,促成全球化产业转移的重要因素之一,也就是劳动力人口红利的优势正在逐渐消退,而且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劳动力成本也随之提升,我国制造业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已经由2000年的8750元提升至了2021年的92459元,而东南亚国家目前的劳动力成本优势还是十分突出的,在国际分工中生产环节向劳动力数量多、成本低的国家转移也是十分正常的。
对于中国而言,产业链的外移从短期来看的确会对经济构成一定的影响,但是从中长期来看,在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简单的资源和要素投入的增长模式已经不适应目前的发展要求了,未来的经济增长需要更高的技术含量来支撑,需要要素投入的高回报率和生产产品附加值的攀升,需要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而不仅仅是单单去拼人力投入,去压成本,产业链的外移也会倒逼中国经济转型升级。
问:年初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三大目标:经济增长5.5%的目标、物价稳定在3%的目标、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的目标。目前看来,您觉得哪个目标是较容易达到的?哪个目标的压力最大?
李奇霖:经济增长方面,5月的经济数据已表明国内经济数据整体均有所回暖,6月随着各地线下消费秩序的恢复以及企业生产经营的恢复,国内经济有望进一步修复。虽然相比于2020年第一轮疫情,本轮疫情冲击之后,中小企业面临的修复压力更大,企业预期的改善需要更多时间。但是财政货币政策也在同时发力,通过减税降费、加快财政支出进度、加大金融机构对基础设施的支持力度等措施,来为后续国内经济增长保驾护航。
物价方面,近期猪价上行体现了随着猪企产能调整,猪肉市场供需结构出现变化。后续需要关注下半年是否会出现猪价上行周期,特别是在海外饲料价格维持高位的时候,猪价上行趋势可能会被进一步强化。
此外还需要关注粮食价格的走势。受海外地缘政治冲突延续,部分国家禁止或减少粮食出口以及异常天气等影响,海外粮食价格明显上涨。
但是往后来看我们认为国内粮食价格整体依旧能够维持稳定。其核心关键在于中国主粮对外依存度低,如我国稻谷、小麦和玉米这三大主粮的自给率一直超过90%。另外今年国内粮食生产状况良好,如此前安徽省表示今年全省小麦种植面积约4280万亩,呈现面积增、单产增、总产增的向好态势,小麦产量有望创历史新高。另外,今年中央多次提及要注重粮食安全问题,政策发力下国内粮食生产有望顺利推进,粮价预计会维持稳定。
总的来说,后续CPI大概率上行但空间有限。随着疫情冲击过去,居民线下消费修复带动线下商品和服务价格上涨。同时猪周期拐点临近叠加饲料高价,后续猪价可能会震荡向上。这对CPI会形成支撑。
失业率方面,受疫情扰动企业招工需求减小、应届毕业生规模创新高等因素,我国失业率尤其是青年群体失业率在二季度明显走高。但随着疫情的过去,经济步入复苏阶段,企业生产经营秩序修复,招工需求也有所回升。此外,中央以及各地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的保就业保民生的支持政策,比如给企业发放补贴,扩大国企、机关事业单位招聘岗位等等。
2、谈全球通胀与美联储加息
问:在经历了几十年的通货不膨胀的时代之后,通胀却成为了这两年全球经济的关键词。2021-2022年的这一轮通胀究竟是哪儿来的?
李奇霖:第一是由于劳动力紧缺之下的工资压力以及供给短缺。从数据来看,5月份美国劳动力参与率为62.3%,仍处在相对低位。通过计算美国劳动力市场的职位空缺数相对于雇员数的比值也可以反映出来劳动力供应紧张的这一现况,2020年三季度以来,这一比值出现了快速拉升,然而在美国失业补贴到期后,这一数据也并没有出现明显好转。疫情对劳动力市场的供给曲线产生了冲击,让劳动力市场的供给变得刚性,并制约劳动力供给回升,推升通胀走高。
第二是由于前期宽松的流动性叠加国际局势紧张,推动原油、农产品等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加剧了通胀压力。2020年以来世界各国采取了较为宽松的财政、货币政策,放水释放的流动性没有完全被吸收,带来了大宗商品价格的集体上涨,推动了原材料成本的抬升。叠加俄乌冲突影响了全球供应链的通畅,导致能源和粮食供给紧张,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