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李奇霖:楼市调控关注三个角度,稳就业要增加岗位供给
第三是由于防疫措施放松后,服务型消费的兴起带动服务业CPI同比高增,加剧通胀。随着欧美国家疫情政策的放松,对于线下消费场景的限制也逐步宽松,消费开始由商品消费转为服务型消费,服务型消费的需求迅速扩张。与此同时,劳动力的短缺和高工资提升了服务业的成本,推动通胀向服务业进行传导,2022年5月,美国其他商品与服务CPI当月同比为6.3%,创2011年以来新高。
问:当前美国通胀压力究竟来自供给侧还是需求侧?美国政府和央行对高通胀的应对是否是充分和正确的?
李奇霖:当前的通胀压力更多的还是来自于供给侧,尽管世界各国防疫政策的放松一定程度上提振了需求,但从数据上来看并不明显,美国经济咨商局公布的美国6月消费者信心指数为98.7,创出2021年2月以来的新低,密歇根大学公布的美国6月消费者信心指数终值为50,创历史新低。通胀更多的还是来自于地缘政治的局势紧张影响了全球供应链的通畅,导致能源和粮食供给紧张,以及美国劳动力供给不足,带来的工资-物价螺旋上升风险。
为了遏制此轮通胀,美联储开始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考虑到全球经济的联动性,现在市场比较关注的其实是美联储后续的加息节奏,以及其潜在对全球经济的影响,美联储主席鲍威尔也表示实现经济软着陆正变得愈发困难,后续还是要看美国的经济基本面是否能给予美联储更多的空间去对抗通胀。
问:您怎么看待美联储这一轮加息的路径和终点?美国会不会因为大力度加息出现经济衰退和盈利下滑?美联储加息缩表又将从哪些方面对中国造成负面影响?
李奇霖:在高通胀压力之下,短期美联储本轮加息的大方向难言会发生大幅改变。近期也有美联储理事表示,支持7月份继续加息75个基点,6月货币政策会议纪要也显示7月会议可能加息50或75个基点,美联储抗通胀的决心是十分坚决的。后续美联储加息节奏的变化,可能需要等到美国通胀拐点的确认以及根据经济基本面决定。
美联储激进的加息步伐引发了市场对于美国经济衰退的担忧,近期的一些表态也显示了美联储开始正视加息给经济带来的可能的负面影响,后续仍需密切关注美国经济基本面的情况以及美联储加息的路径方向。
对于中国而言,美联储加息的影响相对可控。货币政策方面,本轮疫情以来,国内的政策表现得十分克制,具备较大的腾挪空间。汇率方面,尽管短期流动性的收紧会造成一定的汇率波动,但从中长期而言,人民币汇率大概率仍将维持稳定。金融市场方面,A股的独立性也在日益增强,市场对于美联储加息的预期也较为充分,A股独立性行情值得期待。
实习生周嘉鸣对此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