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70多份简历、试用期被解约,年轻人“摩擦性失业”怎么破?
今年22岁的庄美琪是北京一所大学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班的班长。从去年秋招开始,庄美琪所在学院的领导和老师就开始忙着帮学生联系工作。学校和北京各大五星酒店有定向合作,但临近毕业时,同班58名毕业生中只有少数最终留在了酒店行业,大多数学生都在备考公务员或研究生,同时寻找更好的工作机会。
“青年群体初次进入劳动力市场,普遍面临摩擦性失业困境。”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在7月15日的发布会上解释。据国家统计局7月15日公布的最新数据,6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5%。其中16~24岁人口调查失业率为19.3%,相比5月上升0.9个百分点,是自2018年1月该指标公布以来的最高纪录。
统计局关于“摩擦性失业”的提法引起热议。一般认为,和谈论较多的结构性失业相比,摩擦性失业的持续时间“比较短,是暂时的”。摩擦性失业越来越普遍,是因为青年人出于对未来较高的预期,因而更愿意花费更多的时间在劳动力市场中搜寻满意的岗位。
7月17日,浙江湖州市德清县“百校千企万岗”招聘会现场。图/视觉中国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卢锋分析,国内16~24岁青年求职群体绝大部分是各类学校毕业生,这意味着劳动供给或岗位需求在毕业季前后密集增加,对青年就业造成“泄洪效应”压力。
但如果从整体上看,城镇调查失业率升高的趋势已经得到了扭转。4月份城镇调查失业率升至6.1%,随着疫情防控形势向好,从5月份开始,城镇调查失业率连续两个月下降,5月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9%,比4月下降0.2个百分点,6月份进一步降至5.5%。国际统计局认为,“随着经济恢复,稳就业政策显效,二季度我国就业形势总体呈现改善趋势。”
“6月就业形势较4、5月好转,但稳就业任务依然繁重。”7月13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力稳岗拓岗的政策举措,确保就业大局稳定,会议再次释放出“就业优先”的信号。
尽快复苏服务业才能提升就业
林智钧是江苏常州一家园林机械生产与外贸企业老板,他的扩产计划因疫情搁浅了,相应的增岗扩招也只能按下暂停键。
不过,林智钧今年招工时却遇到更多年轻应聘者。仅5、6、7三个月就面试了七八个90后,以前一年到头都招不到一个年轻工人。他猜测和上半年一线城市接连出现疫情有关,大城市服务业遭受打击,让一部分年轻人流向了制造业工厂。
上海4月暴发疫情后,餐饮停止堂食,服务人员大多困在出租屋里,每月只能拿到一两千块的基本工资。相比之下,林智钧工厂开出的工资诱惑十足,平均30~35元/小时,上班时间弹性,工人收入跟着订单量走,成熟焊工月入1万元以上。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劳动力不断从制造业流向服务业。上海财经大学教授、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原司长盛松成介绍,中国服务业在GDP当中的占比基本逐年上升,服务业就业人数占比也从1978年的12.2%上升到2021年的48%。也就是说,到2021年,每100个就业人口中就有48人从事服务业。随着中国经济转型发展,大量年轻人加入服务业,比如IT、金融、旅游、餐饮、酒店、快递等行业。
以旅游业为例,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于2018年12月发布的《2017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显示,旅游业直接带动就业人数达2825万人,直接和间接带动的就业人数达7990万人,占全国就业总人口的10.28%。
但疫情三年来,旅游业创造的大量就业岗位正在流失。全联旅游业商会等机构今年2月发布的《疫情期间旅游业失业专项调研报告》显示,旅游从业者目前稳定就业的仅占13.8%,失业比重高达68.1%,六成以上的从业人员失业时间已超过1年。
6月30日,务工人员在湖北襄阳市云湾社区“零工驿站”查看招聘信息。图/新华
自去年11月3日起到今年6月,黄山阳光假日国际旅游有限公司负责人陈四华经历了疫情以来最长的一次停工。随着出入境旅游的暂停,作为重要消费场景的节假日,几乎成为行业“回血”的唯一契机。但由于上半年各大城市接连出现疫情,今年“五一”成了营收最为惨淡的黄金周。文化部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2022年“五一”期间,国内旅游出游人次同比减少30%,国内旅游收入646.8亿元,同比减少42.9%,仅恢复到疫情前的四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