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70多份简历、试用期被解约,年轻人“摩擦性失业”怎么破?
“对于小微企业的救助力度,不能因为外部冲击增量减弱就减少它,而是要持续地进行加码。”刘元春指出,希望未来在一些新的路径上,针对目前就业的一些核心问题,进一步进行加码,政策更加精确。
更加重视解决“摩擦性失业”
摩擦性失业现一般被认为是临时性失业,但在当下却需要更加被重视。
一位从业6年多的科技互联网公司Hr向《中国新闻周刊》透露,以往每年校招的主要竞争对手是大厂,今年则是和考研、考公抢人才。另据前程无忧发布的《2021中国重点大学应届毕业生求职状况报告》,疫情不确定性让更多毕业生产生求稳心理,受访的211或985高校毕业生中,近八成学生将“最愿意工作的企业”首选投给了国有企业。
对青年就业问题,中央和地方的关注度在持续增加,政策端也在不断加码,硬核措施包括鼓励国有企业招聘应届高校毕业生、支持中小微企业更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并给予一定补贴和税费减免,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并给予创业补贴等等。
5月末,上海市11个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做好2022年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动员在沪央企、市属和区属国企,扩大招聘规模。其中,市属和区属国企要在年度招聘计划中,继续保持安排不低于50%的就业岗位,面向本市高校毕业生定向招聘。事业单位招录应届毕业生计划总量,不低于2021年。山东也明确提出2022年度省属国有企业力争拿出60%的岗位面向高校毕业生招聘。
不过,据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卢锋估算,今年公务员和企事业单位能提供的就业岗位占比约20%。
后疫情时代中国青年“慢就业”现象日益凸显,更需要被关注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信息中心主办刊物《信息与分析》的一篇文章分析,这一现象一方面与家庭的支持和青年自身价值取向有关,另一方面,受到疫情的助推,宏观经济发展放缓,用人需求收缩,青年就业压力明显加大,由于难以在短期内寻找到合适的工作,一部分青年被迫选择了“慢就业”“缓就业”的方式。
“以专业门槛高、更新换代速度飞快的软件工程专业来说,应届毕业生如果先到其他行业工作,等形势好了再转回本行的可能性极低。”孟屿解释说,转行几年基本就和专业脱轨了,对仍希望留在行业内的学生来说,基本只剩考研一条路。
毕业生继续攻读更高学历,实质上是延缓了走向工作岗位的时间,但最终还是要走向就业。“一些起到缓释作用的短期治标举措对青年就业群体有比较好的效果。”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劳动与就业研究室主任曲玥分析,例如基层社区增设志愿者岗位、学校继续为毕业生保留一段时间自习室、阅览室的使用权限等措施,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缓解步入社会的焦虑,给学生提供一些体面的、有意义的事情去做,帮助学生调整找工作的积极心态,随着更长期的经济大环境的恢复,就业岗位增加,找到自己合适的工作。
“旅游管理类专业毕业生属于管理学大类,暂时不一定非得在旅游行业就业,其就业取决于宏观经济形势。”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旅游学院教授钟永德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从长远来看,疫情对旅游行业的影响是暂时的。中短途旅游、研学旅游、酒店业在地消费也能吸纳一定程度的毕业生。为此,学校层面要有宽基础的人才培养方案,全体教职员工也要为毕业生就业广开渠道,同时,帮助学生树立理性就业观。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旅游学院的毕业生在近三年的就业状况整体上处于本科毕业生的中上水平,2020届和2021届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分别达到95%和89%,2022届还在统计中。
“整个暑期,毕业生都还在找工作的过程中,由此产生的摩擦型失业只是暂时的。”曲玥认为,对毕业生来说,更深层次的就业难题是结构性问题,学生受教育水平越高,知识构成与人力资本构成越丰富,但却不一定与当前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相匹配。
这也是林智钧发愁的问题,虽然今年来应聘的年轻工人多,但留下的却很少。年轻人虽然受教育水平比一代农民工略高,但吃不消工业制造的辛苦,往往技术证书还没考下来就走了,现在厂里仍有两三个岗位空缺。
今年5月底,国务院推出“稳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包括6大方面33项,在加大稳岗支持力度上提出,企业招用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签订劳动合同并参加失业保险的,可按每人不超过1500元的标准,发放一次性扩岗补助。具体补助标准由各省份确定,与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不重复享受,政策执行期限至今年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