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文化和旅游部近日联合印发《国民旅游休闲发展纲要(2022—2030年)》(下称《纲要》),旨在进一步优化我国旅游休闲环境,完善相关公共服务体系,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丰富旅游休闲内涵,促进相关业态融合。
据悉,《纲要》共提出10项重点任务,具体包括发展现代休闲业态、提升旅游休闲体验、推进产品创新升级等内容。其中,关于保障旅游休闲时间、优化全国年节和法定节假日时间分布格局的内容,引发社会热议。
“希望放假不调休”“建议加长春节假期”……诸如此类声音受到关注。《纲要》出台后,会如何优化全国年节和法定节假日?红星新闻采访了相关专家。
▲文旅部官网截图
1
每年近三分之一时间在休假
为何仍感“假期荒”?
实际上,我国节假日天数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已有所增加。红星新闻记者查阅发现,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法定年节假日为7天;1999年增至10天;2007年颁布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将清明、端午、中秋和除夕设为法定节假日,假日格局得到进一步完善。
公开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法定节假日已变为11天,算上周末休息日,每年非工作日总计在115天左右,占比超31%。换言之,中国人每年有近1/3的时间在休假。
此外,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2021年10月发布的《中国休闲发展年度报告(2021)》统计,与2019年相比,2021年城镇居民工作日、周末、节假日休闲时间均出现不同幅度增长,其中周末增幅最大、节假日次之,休闲时间分别增加0.91小时和0.64小时。其中,农村居民平均每天休闲时间从3.14小时上升至4.36小时,涨幅达38.85%。
即便休息日超百天,依然有不少人感到“假期荒”,国庆、春节扎堆出游的话题不绝于耳。这背后,真的是放假天数不够,还是放假的“打开方式”不对?
“从总量上看,放眼全球,我认为我国节假日天数并不少,也符合我国国情国力。”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在接受红星新闻采访时表示,大家之所以觉得假期天数还不够,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戴斌认为,其一,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经济发展,大家渴望有更多的假期来满足自身享受生活的方式;其二,由于现行假期多为集中休假,这造成了居民的集中出游,带来的出行体验感、品质感相对变低,这也构成了人们认为节假日不够用的一大重要原因。
而在北京外国语大学文创产业研究中心旅游研究所所长刘思敏看来,虽然目前我国休假总天量并不算少,居于世界中等水平,但这也意味着,在假期天数上我们仍有进一步增多的空间。“很多网友呼吁假期延长,我觉得是很合理的需求。”
同时,刘思敏提出,人们之所以感觉“假荒”,是因为现行的休假结构还不够合理。刘思敏解释,随着国内经济水平增长,人们精神需求提升,旅游成了很多人的选择。但“风景在远方”,除了国庆、春节两个长假外,其他诸如清明、端午等三天假期,并不足以支撑远游以及长途探亲等较为耗时的安排。
▲2018年国庆节,成都春熙路步行街人山人海。红星新闻资料图
2
前挪后凑的调休,合理吗?
专家:从国际上看,还可以加以优化
自2008年开始,我国共设元旦、春节、清明、端午、劳动节、中秋和国庆七大全民法定公休节日,按照规定,全民公休节日的假期通过调整双休日来集中休假,休假时段每年由国务院发布。但网友对调休颇有微词,一项媒体公开的调查显示,在“短假无调休”“长假有调休”和“都行”三个选项中,近80%的网友选择“短假无调休”。
那么,前挪后凑的休假模式,在国际上是否有先例?戴斌回应红星新闻表示,1999年我国实行黄金周制度,连放七天假,实际上是三天假期,加上双周末的调休。这种黄金周制度最早是向日本学习借鉴,国际上也有少数国家或地区,通过这样的集中休假方式,以实现拉动消费、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