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疫情,再加上经济环境变化,大城市可能没那么令人憧憬了,甚至不少人带着一、二线的积蓄回县城待着了,只是不知道他们能不能适应。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九边”
ID:ertoumu893
作者:九边
01
在互联网上县城的形象有个特点就是“土”,很多时候代表了管理水平低。如果在网上查“全国最大的县城”,你会发现很多省会城市都神奇地名列其中,比如武汉、长沙、石家庄、济南、合肥,还有天津……
最离谱的居然有西安和南京这两个古城,我只能猜测是本地人对自己的家乡都有更高的期望吧。
那在县城的生活是怎样的呢?
县城里的人,其实也分好几大类,这也是为何网上对县城的描述如此不同。
最标准的就是普通的原生居民家庭,这些家庭大多至少两代人都在县城居住。几十年下来认识的人非常多,长辈大多有稳定而又中等的收入。住房不是以前单位分的就是自建的。这些年可能搬入了商品房,比较难以理解的是,大部分县城的房子没有房产证,可是照样可以交易。
对于这些家庭有一个描述就是“三十岁就可以看完一辈子”。这些人并不对自己有太大的想法了。最多考虑的都是子女,这些父母大多没有受过很高教育也没有很大见识,对于孩子接触的新东西一般也不理解。
操心的就是升学就业结婚这三样。心目中如果孩子考上重点大学,毕业之后留在大城市自然最好。自己想办法砸锅卖铁给孩子凑首付。
如果不行就回老家考个公务员,那就可以算是扬眉吐气光宗耀祖了。考不了的就自己想尽办法给孩子弄个“正经”工作吃财政饭,然后赶快结婚生孩子自己帮着带。
比标准家庭低一些的,就是那种从乡镇或者村里来到县城的家庭。这种家庭有的是父母带着孩子在县城定居,有的是父母出钱为孩子在县城买房。
这种家庭在县城中就比较边缘化,因为社会关系大多不在县城里。而县城的“关系”氛围又非常浓,外来者融入并不容易。长辈操心的事情大多也是孩子的上升,如果不能通过考试进入重点大学,回到老家考公也是最优解。
在县城里,这种外来家庭吃上“公家饭”是最快融入当地、提高地位的方式了。这种家庭在县城的生活就比较一般,很多人对于县城的负面印象大多源自于此。
县城另一个饱受吐槽的,是它的房价,这些年来伴随着大城市房价大涨,县城的房价也是水涨船高。很多经济比较不错的县城,房价可能和所在市的房价差别不大。
▲富裕地区的县城,房价已经不低,资料来自聚汇数据。
这就造成了很大一个问题,如果是乡镇或者农村家庭,在县城或地级市甚至省会差一些的地段,购房成本的差距没有太大差别。
去年抖音上有个小伙伴说他原本打算回县城。结果回去一看吓一跳,差不多的新房,他老家县城8000,所属市里不过一万。他们的省会属于弱二线,房价好的房子两万三万,但是一万多在偏一点地段也能买到。而且省会的工作机会比起县城多不少,他父母亲戚都是镇上的,去县城还是省会没有多大差别。这样一来选择就很明确了,于是他在省会买了个比较偏的次新二手,打算骑驴找马以后置换。
按他说的“傻X才在那个破县城八千多买房子”。其实本来县城房子并不贵,但2016年前后他们县城搞新城大拆建,现金补偿使得很多人拿到大量现金。拿到钱的人也多选择置换新房,结果造成了一轮房价暴涨。
比标准家庭高的家庭,大多是较富裕的生意人和有一定职务的公务员家庭。这些人属于县城的精英家庭,不但有较高的经济和社会地位,而且拥有覆盖全县的社交圈子。这种家庭的生活就比较好了,基本可以用爽地飞起来形容。很多人回到县城,发现生活简单又美好,大多也是因为家庭条件在当地就属于比较优越的。
精英家庭一般都会追求孩子获得更好的生活,如果在大城市会尽量买房。要是回到县城,努力为孩子通过关系,弄到有编制的工作是第一选择。也就是考公务员,并为孩子在后续发展中提供全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