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家庭,才有所谓“县城只要大城市一半的收入就可以买买买”,“小镇青年更愿意消费”这些说法。
在2010年,北大博士冯红旗以在河南中部地区挂职的机会,写了博士论文,也就是著名的《中县干部》。这篇文章在网上引起了长时间的热议。其中重点讨论的就是干部通过各种方式,实现“世袭”的情况。
在县城这种环境里,中县的情况很常见,县城因为缺乏活力和流动,各种职业的“世袭”非常普遍。很多店铺生意都是两代甚至几代人做,几十年连地方都没动过。而公务员和事业编制工作,依靠上一代的关系和运作,起步就可以比没有背景的快。等到十几二十年后,有背景的职务也自然要高。
如果比精英家庭更好的条件,就是当地大企业的老板和领导班子成员了。这种家庭子女大多不会留在县城里,出国或者在一线城市才是他们的选择。
02
如果说有哪伙人最爱公务员,那无疑是县城人。
在县城上班和大城市有个很大区别,就是相对可以选择的不多。只有不多种类的工作,以至于在县城,很多人眼中只有两种工作:吃财政饭的和打工的。
这里就要说到一个情况,就是之所以县城热衷考公,一大原因是县城中吃财政饭的人比例比较高。
我国现在的是“层层复制”,也就是说,中央的主要架构是:党委,政府,人大,政协等四套班子,省、市、县三级都完全复制,再往下就不复制了,如果继续复制,官僚体系会大到爆。而且中央政府的主要部委,都向下复制,比如中央有财政部,省政府有财政厅,市县政府有财政局。
所以县城拥有相对完整的行政体系,公务员数量非常多。而这里又是附近地区的资源集中区,医疗教育资源集中,医生老师这种事业编制也比较多。
所以在县城里,“吃公家饭”的人很多。一般一个数十万人的县,有编制的公务人员有两千人左右,其实这点人只是正规公务员人数。要加上参公人员和医院学校这种事业编的,可能就要超过6000。再加上数目不等的退休人员,工勤这种临时性人员。一个县财政养活的人数,很容易超过一万。
在这之外,银行、信用社、移动联通这类国有大企业,员工也被县城的人认为是有“正经”工作。
一万多人,相对于一个十几二十万人的县城,比例就不低了的。
甚至个别地方高到离谱,比如曾经引起热议的佛坪县。县城常住八千人,两千多是在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上班或者退休的。
▲网上有关佛坪县的文章。
当然这么多人也不都在县城,下面乡镇也有人吃财政饭。但是一般县城距离下面乡镇是很近的,这些人大多都在县城安家。加上县城人和人的距离更近,所以县城几乎每个人都有吃财政饭的亲戚朋友。
有接触才有比较,不论公务员还是事业编制,工作环境和待遇比起县城大多数工作还是要优越的。这是县城追求考编的基础。
这也形成了中国绝大部分县城的一个特色,可能整个县里完全没有任何产业,只是通过财政给公务员花钱,公务员平时去吃饭消费,拉动了整个县城的经济。整个县城几乎所有的经济活动,都围绕“财政”展开。
接着说说县城的工作收入。
这个各地的区别还是很大的,不过比大城市肯定是要低的。但是也不能简单地一对一比较,就是相同工作才有可比性。
大城市很多收入很高的工作,在县城是根本不存在的。所以很多人说老家的人不知道自己做的是啥工作,却收入很高,觉得应该不是啥正经事,而且大概率不会持久,劝你尽快回来考个编制。
总的来说,普通县城里多数人的平均收入在两三千之间。少量工作有收入高的,不过比例很少,不算在内。
而且县城的企业,很多都不太规范,各种金险的缴纳不规范。或者只交一两种或者缴纳基数按照最低标准来,甚至很多干脆就“折现”了。
这方面一比,吃财政饭的优势就更加显出来了。因为这些人的收入是按照级别定的,全国不同地区的差异没有那么大。再加上吃财政饭,各种金险一般都是会交齐的,缴纳的比例还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