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即使从经济角度看,考公在县城都是一个划算的事情。一般的县城,财政饭的收入比平均收入还是要高的。即使拿到的工资和吃财政饭的人一样多,甚至更多一些。如果把缴纳的金险算上,他实际上你的收入比他还是要少的。
至于有人说公务员升迁难,这个倒是确实,而且现在大家并不避讳“政治资源”一说,也就是说,咱俩都在一个单位干活,你有资源很快升上去了,大家也没啥说的,毕竟出了大学一两年就接受现实了。
整体而言,只要能力运气情商都正常在线,不捅娄子也不天降猛男,一般在这条路上最后都差不多。干二十年大多能熬到弄个科级(县城对科级干部喜欢提一级叫处长)。虽说很多只是待遇,没有实际权力,但是已经在县城的圈子里够用了,县城流动低,20年下来基本没有不认识的人,有点小事都多少帮得上一点忙了。
而医生教师之类也是这样,积累年资和经验做到主任医师和高级教师都不难。
有人说县城里的人对吃财政的人尊重,这更是合理。
面对一个看得见摸得着,以后的处长或主任医生,当然非常值得尊重。相比起来,一个过年才从大城市回来住几天,所谓“月入XX万”的白领,在县城里的人看来并没有什么了不起,因为他们觉得你那玩意不一定能持久,短时间赚得多有啥用?
再说了,讨好本地公务员和医生,说不定明天办事就能用得上了,你挣钱又不给他花,他干嘛重视你?
如果你像东哥回老家那样,成箱子给乡亲分钱,别说什么主任,就是亲爹也扔一边去了,大家肯定来巴结你。
03
这里要说说县城的消费。一句话就是中国物流如此发达,全国东西价格都差不多的。
现在大宗商品是全国甚至全球统一价格了。县城需要的大量物资也多是外地运来的,所以东西价格和大城市基本没有大的差别。
县城相对低的是人工费和商铺租金,如果某样消费中这两样占大头,或者当地时令产品,这些相对性价比就会更高一些。最明显的就是饮食类了,很多美食up主拍摄县城的食物,尝味道之前很多都感叹分量真足啊。弹幕也一波表示“馋哭了,这在XX至少XX起步”。
而产品如果是从外地来的,很多时候因为物流和转手,甚至还要更贵一些。
很多人说县城大多都相对封闭保守。这是真的,人口流动性比较小,老人比例相对大,传统产业的人多,体制内的人多。人们的接触面小,很多时候大城市的流行,在县城却无法流行起来。这也是人的意识一旦形成,想改变一下是非常难的。
所以县城里面娱乐大多比较传统,如果要去KTV唱歌找人很容易,如果打麻将打牌都不用找,喝酒更是能把你喝吐了。但是要是玩剧本杀的,那真的是为难当地人了。
相对缺乏流动,使得县城显得没有什么活力。从正面可以说是“恬静”,从反面可以说是“死寂”。
这里要说说县城的几个经常被诟病的地方。
比如说县城是人情社会,对于在大城市的社恐人,非常的不适应,节后返城对各种亲戚的吐槽是保留节目。比如县城里办事都喜欢找人,即使正常程序完全不会遇到问题的事情,也要找人。比如县城的人对“干部”有宗教式的向往,酒局作为县城的交际场,坐上手的一定是有职务的。如果有上级政府部门来的,本地干部即使职务等级相同也要坐下手。比如县城里的人都喜欢议论别人,一件事情很容易几天内就被所有人知道。
这一切的原因,一个是因为县城作为一个介于乡村和城市之间的区域。很多事情并不能按照城市里那样一板一眼,实际要被传统乡土社会的习俗约束。但是传统习俗又不再能公开使用,很多就变成了潜规则。
潜规则的存在基础就是共识,很多时候要多数人认同方可。如果出现强硬不认可的人,潜规则要依靠多数人施压。
比如两个人打架伤了人,按照城市里说法“打输住院,打赢坐牢”。但是县城里面很多不是这样,只要没有打到刑事案的地步,就有转圜的余地。打人的家里亲友会被发动,通过各种渠道找被打的人亲友,想方设法让对方不主动追究,好把事情“平”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