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巨亏191亿!“养猪大户”被曝买不起猪饲料,出现猪吃猪惨剧
实际情况是,部分代养户虽已开始寻求法律保护,但绝大部分代养户连合同都没有。
“合同上写的是一式两份,各拿一份,但实际是签完以后不让你拿走,就放在服务部了。”陕西临汾代养户卢娟称。财联社记者共向九位代养户了解合同情况,九位代养户的代养合同均在签署后存放于正邦服务部。
其中仅卢娟可提供残缺合同(合同全文共4页,代养户提供1、2、4页),该残缺合同是卢娟因押金问题与正邦科技闹僵后,找正邦科技服务部索要的,残缺的第3页中包含代养户押金退还相关合同条款。
受访代养户中,有一位代养户拥有其所在地区的服务部的唯一一份合同,但合同转借他人起诉使用后尚未归还,也无法向记者提供。
其余7位代养户均无法提供代养合同,有代养户称当时签订的合同有电子版存放于正邦科技线上系统中,现线上系统已无法打开。
对于代养户来说,搞明白法理关系,与正邦科技进行诉讼斗争较为困难,直接处置代养的肉猪相对容易。
湖南某代养户称,“我们这边之前有几家养户去找正邦要钱的,拿着被子、席子睡门口的,拿着农药要自杀的,这样子闹都没有给钱。我这里1000多头猪,我先卖了600头。”
另有养户告诉财联社记者:“断料断得没办法,猪饿死了代养费和押金还不一定退,我就先卖了一部分猪,最近200斤的都卖了,我以前还卖过80斤的。”
(代养户运回饲料喂猪 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主动调整还是被迫出让红利?
据财联社记者了解,常规生猪出栏体重在115-125KG左右,而近期公司公告显示,正邦科技商品猪销售均重已连续三个月低于90KG。对此,正邦科技证券部回复投资者称:“公司是出于结构调整的需要,并不是没钱购买饲料。”
(图片说明:出栏均重对比)
财联社记者调查获得的信息,与上述对投资者的回应相近。袁复昌表示:“从去年已经开始取消代养模式了,很多地区已经完全取消代养,没有取消的很多地区也在缩小规模。主要是跟农户合作没有自繁自养赚钱,而且跟农户合作防疫不行,死亡率高,自己养成本要低一些。”
年报显示,2020年正邦科技“公司+农户”业务规模达到巅峰,签订协议的养殖户7951户,其中,有存栏的6409户,其余为空栏期或技术改造期。到2021年中,协议养户降至5743户,有存栏养户为4607户。
与之对应的是,正邦科技在2021年接受投资者调研时表示,“公司+农户”和自繁自养比例将从2020年的6:4调整至2021年底的4:6左右。
而从正邦科技近期财务数据表现来看,这一转型调整似乎并非出于主动。
财务数据显示,2021年正邦科技亏损191.15亿元,期内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22.04亿元、-10.34亿元、-66.55亿元,全年现金总流出98.93亿元,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从2020年的117.11亿元降至18.17亿元。
2022年一季度,正邦科技再度失血,亏损26.64亿元,期内公司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13.61亿元、-1.78亿元、4.28亿元,总计现金流出11.11亿元。
持续失血之下,江西国资成为正邦科技强援。财联社记者统计显示,2022年一季度,江西铁路航空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与江西省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分别给予正邦科技100亿与50亿元资金支持。
但150亿强援,仍未能使正邦科技摆脱资金链危机。据上海票据交易所票据信息披露平台7月1日披露,截至6月30日,上市猪企正邦科技商票逾期余额扩大至8.768亿元,较6月8日公告的商票逾期余额增加3.348亿元。
而令人唏嘘的是,公司声称造成亏损的因素——“猪价下跌”已在今年年中发生逆转。在行业周期上行之时,公司却陷入生猪饿死、减重困境,上演“跌价猪多,涨价猪少”的悲情戏码,拱手相让行业红利。
2022年年中之后,猪价已开启强势反弹。Choice数据显示,22省市生猪平均价自2022年3月18日的12.13元/KG上涨至7月15日的23.24元/KG,涨幅91.59%。面对暴涨后的猪价,正邦科技已有盈利空间。公告显示,正邦科技育肥猪完全成本为20元/KG,剔除四项费用后的养殖成本为16.45元/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