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博生涌入县城:以为能摆脱996,没想到也被“卷”入其中
“等你到了我们这个阶段,就知道和父母隔着一碗汤的距离,彼此能够相互照顾这件事有多么重要了。”张卉宇说。
今年2月,30名博士签约长沙县。
融入
在县城的“第一课”
硕博生来到县城,“如何落地”是很大的考验。扑面而来的县城生活,把很多人打了个措手不及。
有人原本以为回到县城,就能摆脱“996”的命运。但真正来到体制内后,他们终于明白,为什么基层干部总被问同一个问题,“每天这么忙,到底在忙些什么?”
“其实没想到政府机关也可以这么累。”初到县城几个月,肖鹏正处于和体制内的磨合期。在此之前,他在大城市过着一种高效且自律的生活。因为一进来就被单位委以重任,他这些天几乎都要工作到晚上10点11点,过去雷打不动的健身习惯只能暂时放在一边。
对内蒙古人张凤超来说,方言是他来到县城工作的一道坎。宁乡话被网友誉为“湖南最搞笑的方言”,听懂需要颇费一番功夫。2008年人才引进到这里后,这位中南大学高材生被派到街道和乡镇,先后负责过政法、征地拆迁、城建城管多项工作,“跟老百姓交流,他讲一句宁乡话你讲一句普通话,你自己就会觉得别扭。”他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说。
通过人才引进到县城之前,冯杰曾在北京金融机构工作过三年。第一站来到乡镇党政办后,他经常遇到的情况是:很多村民直接冲到办公室,来了以后就一句话,“我要找你们书记和镇长!”哪怕仅仅是两口子吵架这种小事。他告诉南都记者,村民有个朴素的理念,反正有事就找政府,不会考虑职能分工。
他清楚地记得,有位老人家来到办公室找到他,说郎崽子(湖南方言中的女婿)对自己不好,一定要郎崽子给他写一封道歉信。冯杰一边安抚,一边联系村干部一起上门协调。事情解决了,眼看着老人把身上皮带取下来,里面有个拉链。“他居然把折在皮带缝里的钱要拿出来给我,我当然没有要,但我觉得他们很朴实。”
顶着名校光环,姜海纳融入县城的速度很快。来到县城后,几乎所有人介绍他的时候都会加上一个前缀“北大博士”,如果不够,那就再加上几个字“光华学院的。”
姜海纳笑称,融入环境的秘诀就是“首先你要忘记自己北大博士的这个身份。老想着这个事儿,你很难跟别人融合到一起去。所以别人说你是博士怎样怎样的时候,我都会开玩笑含糊过去。”就像他在社交媒体上给自己取的网名——“姜还是老的纳”,一下子把“海纳百川”的意境瞬间拉到地面。
在宁乡市民之家人才服务窗口,前来申请租房和生活补贴的年轻人。
落地
既要能适应环境,也要保留自己独有的想法
从作为宁乡首批引进人才到现在,外地人张凤超在这个县城已经扎根14年之久。在金洲镇镇长办公室初次见到张凤超时,他一口纯熟的宁乡话让本地人都深感惊讶。每次看到别人露出这种表情,他都颇为得意地说“我现在普通话说得不太好了,不过宁乡话讲得非常好。”
来到县城前,肖鹏已经是央企高管。在他看来,当博士们来到县城政府机关,既要能落地,适应环境,但也要保留自己独有的想法。“一个人如果完全随大流没有自己的主见,他就没有价值,也偏离了政府招博士的初衷。”
因为深知大城市在前沿信息的获取方面的优势不可比拟,即使来到了县城,肖鹏也提醒自己保持清醒,与时俱进。“要是大家都过来吃吃喝喝打成一片,没什么意思是吧?”
试着摘下北大博士标签的姜海纳也发现,要在基层真正推动一件事,关键时刻还需要捡起来博士这个身份。
之所以经历这个过程,主要源于他对基层的观察。“从一个地方的发展来说,在全国,省、市甚至到县域,区域发展需要依靠经济学的指导,但到了乡镇这个层面,免不了学好‘政治经济学’,基层指战员需要整合相应的资源,这个地方才会有发展。”他说。
他所在的镇老龄化高达40%,年轻劳动力外流严重,这也是很多临近大都市圈的小县城近年来的普遍现象,“人口的虹吸太明显了。”在姜海纳的带领下,镇上新建了敬老院,今年还把全省唯一具有国资背景的专业化养老服务公司引入了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