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博生涌入县城:以为能摆脱996,没想到也被“卷”入其中
当初回到县城,周伟本来是为了和家人更近,但他发现,“我的爸妈、姐姐,几乎所有人都想在我的婚姻上做一下主,我感觉我的人生被控制住了。”周伟说。
去与留
追寻内心真正想要的东西
无论是选择留下还是离开县城,多名硕博生都对南都记者表达了同一个想法:追寻内心真正想要的东西。
来到县城短短几个月时间,肖鹏每天会思考很多。“我的家乡产业结构还是以重工业为主,高端的服务业还很缺少,大家很辛苦赚不到可观的收入。”
肖鹏对市场的变化敏感,此前及早从房地产撤身离开,也是因为提前看到行业风向的变化。在他看来,政府可以做很多事,比如解决很多企业的融资问题,企业就代表着就业;比如推动行业的转型升级。“无论是当地倚重的工程机械还是汽车零部件,周期性都太强,需要提早想好下一步依靠什么发展,怎样让大家过上更好的生活。”他告诉南都记者。
回到县城之前,肖鹏已经是企业高管,曾有人羡慕他在大城市从事金融工作,但他并不留恋这些。
“那些高高在上的甲级写字楼,后面是很好的海景,这些就是你想要的全部东西吗?实际上你在里面就知道上楼要挤很久的电梯,也不透气,这些都是给外面的人看的。人要追寻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东西,不一定就是在很光鲜的地方。”肖鹏说。
姜海纳告诉南都,他很清楚,对于博士来到基层这件事,太多人会对他说:“小伙子不错,有胆量有魄力!”但这是否真的是对自己的认可?不一定。但对此姜海纳觉得无所谓,“我从来不避讳在任何情况提及自己是一名乡镇干部。”他称。
谈到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名校生来到基层,姜海纳觉得,“高学历劳动力大量增加,从人才供给角度,我觉得不是内卷,而是外溢,这是不可避免的趋势,但也符合发展的整体需要。”
姜海纳参加工作后发现,这些年来,无论是县城还是农村,都和过去的脏乱差的形象有了很大不同,这一批回到基层的人已经站在了前面发展的基础上。过去农村地区支撑了城市的发展,接下来乡村振兴或者城乡不平衡的矛盾要解决,县城、农村地区需要一波变化,也需要一批人才涌入。
眼看着越来越多年轻高学历人才下沉到县城,周伟也觉得,回县城不一定是件坏事,到县城体制内工作,心理上没有什么压力。不过他还是建议想要回到县城的年轻人,认真审视自己的决定,对即将面临的环境和未来的发展有所准备和规划。
陈明告诉南都记者,工作几年后,身边已经有不少人准备或已经“跑路”。而她自己也准备遴选考试,如果遴选不成功,她想辞职离开体制内。
周伟开始了一场只有他一个人知道的“抗争”:他决定卖掉在县城的房子,每天逼着自己下班看书,憧憬向南方的一个二线城市出发。“这样我才有种接下来人生能由自己来掌控的感觉。”他说。
(应采访者要求,文中汤森、肖鹏、陈明、周伟为化名)
采写:南都记者 王凡 王森 发自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