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因为拥有北海的油气资源,约四成天然气需求可以自给,其余部分主要靠来自挪威和荷兰的管线运送,来自俄罗斯的占比极小。法国则是世界上核电占比最高的国家,也是世界第一电力出口国,化石能源在法国基本只被用作汽车和飞机燃料。因此,英法对于欧洲同俄罗斯的能源脱钩总体是无所谓甚至乐见其成的态度。这样的能源脱钩最多只是会影响全球能源市场价格,造成国内物价波动,但还远远达不到影响国家安全的程度。虽然英法两国在对俄外交上经常有着迥异的立场,但面对欧洲目前出现的能源困局,英法两国基本保持沉默。
但对于欧洲第一大国德国来说,天然气恰恰是“命门”。客观而言,德国能源供给的对外依存度在西方国家中并不算最高。作为老牌工业强国,传统上,德国能源来源是依靠本国巨大的煤炭储量来支撑的。直到本世纪初,德国依然有超过25%的能源消费量来自煤炭,是世界第三煤炭消费国。不过,由于成本过高和减排需要,2018年德国已经关停了境内所有的硬质煤矿,目前仅保留了一部分褐煤开采用于发电。
德国的另外一大挑战就是它所采取的环保主义政策,即便在欧洲国家中,都堪称极端。德国的人口和经济体量,决定了它在一段时期内还不能彻底转型成绿色能源。但德国主流民意却“远远地跑在了潮流前面”,不仅反对传统的化石能源,同时还有强大且不断的反核能运动。切尔诺贝利核灾的阴影塑造了整个欧洲社会反核能运动的基本盘,但在当今全球呼吁减碳的背景下,量大稳定又几乎能做到零排放的核能比起化石能源至少是次优选择。更何况,德国还拥有历史悠久、技术领先且相当安全的核电纪录。
不过,德国绿党作为反核运动的先锋,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第一次参与施罗德领导的红绿联盟政府时,就明确了德国要在2022年以前彻底淘汰核能发电。虽然后来的默克尔政府一度推迟了这个计划,但日本福岛核电站的泄漏让德国的反核声浪再度卷起。无奈,默克尔只能恢复了原来的废核时间表。曾经在德国占比超过三成的核电,在过去十年内几乎全部关停,如今仅余下三座核电站还在运行,静静等待今年年底的寿终正寝。
淘汰了煤炭和核能,绿色能源又需要时间来填补,这就让本身基本不出产石油和天然气的德国,只能暂时高度依赖油气进口。德国在天然气进口这个领域,还有个特殊的地方。除了内陆国之外,德国是世所罕见的完全没有液化天然气(LNG)接口的国家,其每年需求的一千多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全部通过陆地和海洋管道运输。那种在全世界主要港口都极为常见的、顶着几个大圆球的LNG运输船,在德国已毫无用武之地。换句话说,就算全国的天然气储量见底,眼下德国也没有办法从北美或中东直接进口天然气来解燃眉之急。那条满足着德国天然气四成需求的“北溪1号”管道,就像是德国能源安全的主动脉,但“心脏”却安置在波罗的海的另一端——俄罗斯。
“零依赖”的决心如何落地
随着俄气在7月21日如期恢复了40%的供气量,“北溪1号”彻底断供的危机暂时消除。但是一再陷入“断气恐慌”的德国正痛定思痛,试图寻找中长期的解决方案。
德国的当务之急是扩充储备能力并加紧天然气储备工作。德国计划在9月1日之前,让自己的天然气储备达到储备能力的75%,并在11月1日达到95%,不管怎样,都要先熬过今年这个注定不会太好过的冬天。其次是完善能源危机的预案。对于之前设立的三阶段天然气供应紧急计划的僵化之处,德国政府已开始反省。在俄乌冲突加剧后不久,德国从3月底开始就进入了紧急计划的第一阶段。但这种低度预警,对于一直就承受着欧盟国家最高电价的德国民众来说,已经很难真的产生多大的警觉意识。
在欧洲大多数国家,能源供应是一个“高度管控下的有限竞争市场”。家庭消费者可以在一个比较自由的市场上,挑选一个更合适自己需求的电力和天然气供应商,一般都会和供应商签订一个固定价格的合同,为期一至两年不等。在合同期间,除非政府监管机构允许,否则能源供应商是无法依据能源市场价格的波动调整单价的。总的说来,这种制度确实更好地保证了终端消费者不会受到一直波动的国际能源市场价格的影响,稳定了家庭消费支出的水平,但是这也让欧洲民众对于每个月的能源支出账单不太敏感。毕竟,用电和取暖的需求对于一个家庭来讲大体是固定的,意料之外的天价账单不会突然出现。